今天,2019中国·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会在南京开幕。本次大会将围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向,集中展示智慧公共安全行业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公共安全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近年来,南京以打造“最安全城市”为目标,全力打造智慧公共安全“南京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2019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名,南京居内地城市第一,并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1
攥指成拳,密织智慧安全“天罗地网”
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一张蓝图绘到底”,有机组织各部门、板块“攥指成拳”,构建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公共安全大网。
今年7月起,南京正式开始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处罚,除了路口电子大屏曝光,还联合征信部门记入交通信用失信记录。新政效果立竿见影,江东路与兴隆大街、北京东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等12处抓拍点交通违法现象显著下降。
电子警察抓拍到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后,经过审核确认在大屏上曝光。南京日报记者 徐宁 摄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总工程师顾怀中介绍,这是多元感知仿真技术在道路交通应用的体现,可自动实现感知即时警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交通管控预测分析系统和交通管理综合数据应用研判中心,推出智能信号灯控制、车辆缉查布控等智慧交通应用,全市交通拥堵指数持续下降,得到公安部高度评价。今年初,一辆苏A牌照的私家车行至南京中央路、湖南路交叉口时,四面红绿灯全部变成红灯,交警迅速将其包围。原来这是一辆身负上百次违法记录的“过检”车,被街头的电子警察“盯”住后,警方对其设置多重包围圈后成功拦截。
多方齐心协力,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发展硕果累累。
智慧南京中心
聚焦公共交通出行、危化品管控、消防安全、地下空间及地下管线监测等十大重点领域,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实现城市日常运行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的全景指挥,得到国家领导点赞;
新型高技术企业助力智慧南京建设。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应急管理部门
构建应急综合监管平台体系,“一平台八系统”,实现了风险防控网格化、预测预警智能化、预案体系数字化、指挥调度可视化的运行机制;
市场监管部门
依托一体化管理云平台,率先设立“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使南京成为国家电梯物联网示范城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率保持全省领先,全市各类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
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市公安局供图
建设管理部门
运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启动了工地差别化管理,对环保措施到位、扬尘管控有效的智慧化工地发放“绿色通行证 ”;
位于江宁高新区的“智慧工地”,可24小时监测扬尘,一旦超标即自动喷淋“洗澡”。南京日报记者 马金 摄
城市管理部门
建立“两票制”智慧渣土监管平台,实现建筑工地、渣土处置场电子“双向签收”,实现渣土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促使老式渣土车年淘汰率达20%;
环保部门
创新建立城市物联网和窄带网综合感知平台、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平台“生态眼”,实时采集、传输和交换全市水环境、空气质量、噪音和取水口的环境监测感知物联信息;
水环境监测系统。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网信部门
强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研发部署“网络欺诈预警拦截系统”,强化日常网络安全监测预警,牵头推进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品在项目中的使用,确保关键安全设备自主可控率达到90%以上;
……
2
AI赋能,为智慧警务插上科技的翅膀
不久前的一个中午,一辆停放在丹凤街的电动车被盗,民警调取案发现场监控,获得嫌疑人清晰正脸照片后,佩戴智能眼镜沿街搜寻。很快,在凯瑟琳广场附近,眼镜发出报警提示——目标出现,民警立即行动将嫌疑人抓获。此时距离案发时间不到两个小时。
这是玄武警方用高科技破案时的真实一幕。这款AR智能眼镜靠的是后台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如同“火眼金睛”,在人群中看一眼就能从千百张面孔中准确识别逃犯。
2018中国•南京智慧公共安全高峰论坛暨智能安防博览会上,现场展示的控制指挥系统。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破案用上黑科技,对南京警方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
近年来,南京公安通过搭建“13588”智慧警务新体系,提档升级警务大数据中心、指挥平台、警综平台、办公平台等“一网一中心三平台”,拓展“智慧刑侦、智慧交通、慧治安、政能量、廉政脸谱”等应用,积极建设“无人警局”“智能办案中心”“智慧派出所”等典型,深入研发移动警务通、智慧警车、智慧穿戴等系统……
江北新区智慧警务综合审批服务中心(“智慧警务Mall”)启用。通讯员宁公宣 南京日报记者 吴彬 摄
借助科技力量,南京公安打造了一支智慧化警队,让各类“黑科技”变成平安的守卫者。
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马杰说,该中心好比“智慧大脑”,通过数据收集、挖掘与分析,支撑全局智慧警务应用,重点服务治安防控体系,目前已积累数据数千亿条。以2014年起推出“南京公安”微信公众号“自助移车”服务为例,目前已实现智能化,系统后台可自动完成数据交互、信息查询,还能充当语音机器人给车主拨打语音电话通知挪车。原本占报警量1/4的挪车服务全部实现无人化,宝贵警力被解放出来。南京在全国首创的“二维码门牌”,以及“我的南京”APP上相关服务都是基于大数据而来。
“南京公安”微信公众号“自助移车”服务。资料图片
“全市72万路监控构成一张网,让老百姓心里更踏实、办事更方便。”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处协理员倪杰介绍,南京已形成多维度全时空智能监控体系,现在街头每处监控路杆上都有二维码,市民扫码即可获知监控编号、定位等信息,报警调看视频时更加便捷。
这项名为“视频管家”应用已经用于公安刑侦、为民服务等多领域,先后获得2018年度全国公安优秀移动应用入选项目、2019年度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经典案例。
3
站位前沿,“黑科技”从这里破茧出孵
在南京智慧警务大放光彩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南京公安研究院。近日,紫君来到该研究院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云密城的研发基地实地探访。
南京公安研究院。市公安局供图
可反制“黑飞”无人机的移动指挥车、比谷歌眼镜更接地气的警用眼镜、公共场所人员异常行为智能预警系统、不仅能识别违禁物品还能“闻”出气味的多维安检门……走进研究院展厅,业内最先进的“黑科技”产品琳琅满目,每一项都由研发团队独立自主研发。
“这款应用好比是千里眼、顺风耳。”研究院产品方案中心的产品经理陈鑫向紫君展示了一套“5G道路交通巡逻执法系统”,该应用通过在智能警车、警用摩托、无人机上搭载5G传输技术,结合语音识别、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可实现全天候对车辆进行监管,目前已应用于交警部门。今年,该应用在全国3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绽放杯”全国5G应用征集大赛大奖,目前已应用于交警部门。
智能交通事业部的黄欣忙着和团队一起研发油电混合无人机,他对产品未来应用场景充满信心:“高续航里程的无人机不再依靠飞手操纵,可以自动从道路旁的‘巢穴’飞出,对着违章车辆车主隔空喊话,守护道路交通安全。”
紫君采访中了解到,南京人平安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与这里的研发成果密不可分。
美沙酮智能自助服务机设备可实现“看人下药”,能帮助戒毒人员治疗自助化、智能化;
智能微型消防车具备宣传、巡逻、救援、信息采集四大功能,首批100台车辆投入使用后,先后完成元旦、春节、秦淮灯会等重要节日的消防安保任务;
“微信接孩子”系统,最近在南京一家幼儿园试点推广,备受家长好评……
据介绍,该研究院目前已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成立13个研究中心,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设立5个联合实验室,自有人才团队150余人,全面参与设计研发了警务大数据、微警务以及安检云、语音云等30余个重大项目,在智能警务应用、视频物联、信息网络安全、智能应急装备等方面已形成6大产品线、50余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并投入使用。同时与软件谷等共同成立全国首个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产业园,形成了完善的发展生态圈,成为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的“老母鸡”。
“正是南京对于智慧公共安全的重视,催生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带动信息安全等相关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又反过来促进智慧公共安全水平不断升级。”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蒋平表示,以2019中国·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会为契机,南京公安将与各方一起共同打造“最安全城市”,贡献新时代公共安全发展“南京方案”。
来源:紫金山新闻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