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受欺负时,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做?父母该鼓励孩子打回去吗?鼓励孩子打回去会不会让孩子变的暴力?不打回去会不会导致懦弱?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些家长觉得不应该教孩子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小孩之间的事就得让他们自己解决。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如果事情严重的话,他们会鼓励孩子还手,然后再让老师介入。因为他们认为学会跟小朋友友好的相处的前提下也需学会保护好自己。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如果“打回去”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1. 被打的孩子遭到更严重的殴打
往往爱打人的孩子都是特别容易被激怒的,被打的孩子如果还手,肯定会进一步激怒打人的孩子,这样难免遭到更严重的殴打现象。
2. 这种方式会误导孩子养成坏习惯
如果家长鼓励孩子被打了就打回去,孩子久而久之觉得还手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很难分辨在什么情况下该还手,什么情况下不该还手。如果他们有兄弟姐妹之类,也极有可能会做出相同的事情。
3. 孩子都严重受到身体伤害
孩子被欺负后打回去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打架斗殴事件,谁能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双方不会造成意外伤害呢?
但是家长如果让孩子默默忍受更加错误
“逆来顺受”是我们传统思想中的“毒药”,如果孩子从小受欺负却不敢反抗,或者觉得自己要学会忍受,他会愈发变得自卑,也会越来越不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他成长过程中不自然会受到很多欺辱。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怎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有效并且具有普适性?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被别人欺负了,就要以勇敢而且坚定的态度说出:你不要再欺负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而且打人是不对的!
为什么这句话比“打回去”效果更好呢?
孩子做很多事情都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句话会让打人的孩子知道,如果他还是选择继续欺负别人,会发生什么更严重的后果。
当孩子考虑到后果的时候,他会很快的冷静下来。即使他不平静,在听到对方如果突然发出怒吼的声音,绝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些害怕。而害怕,会让孩子退缩,不会再进行下一步。
比起“打回去”,这种方法更容易抵制打人的孩子继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当孩子大声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其他孩子和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要问起来的话,这样别的孩子也可以作证是谁先动的手,老师就可以在事发之后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让孩子把这句话背下来,然后练习,要说的特别有自信,特别有勇气。这样在遇到欺负时,就会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斗殴。这种应对方式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效果更佳。
其次,如果对方不停止,双手搭在你的肩上,那就按住对方的手,将他的手从自己身上掰开,然后迅速离开,以免发生进一步的伤害。
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制,应该立即寻找身边的成年人,及时向他们求助,可以是老师,家长等。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告诉孩子,不管去哪里,自己一定要带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
那些文章鼓励孩子一定打回去或者一定不要打回去的言论,会给家长造成误导,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如果有人下次再问,“我的孩子被人打了,要不要鼓励他打回去?”那么最理性的回答便是:“你不要再欺负我了!否则我就要打你了!而且打人是不对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要培养他们一些关于社交方面的技能,让孩子持有自信心才能够避免被别人欺负。
在孩子6-11岁时是社交技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要让孩子学会调节,沟通以及提高自控力,增加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判断力。
家长在平时也应该多去理解,安慰和包容孩子,让孩子不压抑自己,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压在心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更多的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想,到底该怎样做。
毕竟,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阳光,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