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这部“毁三观”的小说,是怎么变成美式主旋律大片的

2019-07-26     人神共奋的职场心理

妈妈说,做傻事的才是傻子

1/5、反三观的《阿甘正传》原著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恰巧他喜欢看《阿甘正传》,那就推荐他看原著小说吧,他会恨死你,因为小说会毁了他心目中这个影史经典形象。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阿甘正传》的问题,为什么珍妮多次离开阿甘?

事实上,在小说中,珍妮第一次离开,是因为阿甘在跟珍妮同居后,一度沉溺于大麻,又跟别的女人乱搞(没错,乱搞的是阿甘而不是珍妮);第二次离开,是因为阿甘合伙打假拳“出老千”骗钱,珍妮多次劝告无果,一气之下离开。

原著小说里的阿甘跟电影中正能量满满的美国精神的化身相去甚远,但小说的主题又被电影巧妙地传承,读完原著小说,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阿甘是一个傻子,这点很重要,但阿甘是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这点并不重要——那些主流价值观,只是要迎合主流观众的三观。

还有一些人喜欢从成功学的角度去分析“阿甘”,并列举他的各种优点,比如单纯、坚持、正直、善良,并且试图去论证他最终取得的成功与这些品质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阿甘做成的那些神奇的事情,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跑步跑得快、乒乓球打得好。

很明显,这两样都是跟天赋有关的。如果你认为阿甘是靠勤奋苦练出成就的,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各级体校淘汰的乒乓球运动员,难道没有阿甘努力?

剩下来的那些,都跟运气有关。

阿甘在原著小说的经历比电影更传奇,他上过太空、智斗食人族、竞选参议员,更离谱的是,他常常以75的智商挑战250的事,打败象棋世界冠军,成为口琴演奏高手、他的文章感动了文学教授,数学天赋惊动了数学教授……

者故意把阿甘的所谓成功写得荒诞味道十足,其实是另有所图,后面我会讲到。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为经典,既不是因为什么“美式主旋律”,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些大智若愚的精神,承认这两点我们才能继续讨论这部电影,才能避开那些鸡汤励志的低级解读。

我的影评,很多人觉得过度解读,其实所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一定是可以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的,只有一种正确解读姿势的,那叫新闻联播。

我觉得解读《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不是主角阿甘,而是另外两个重要角色——珍妮和上尉丹。

2/5、珍妮为什么要叛逆?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珍妮都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她热心反战运动,搞乐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民谣歌手。

珍妮这些追求,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动机——想要忘记童年被性侵的记忆,也是为了让电影有时代感:珍妮代表美国的自由派,而阿甘代表中间偏保守的、道德上完美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么设置角色,容易被美国观众所理解,也让她与阿甘的感情线变得更复杂,也更感人。

而小说中珍妮的人设很单纯,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孩,她走过的路,是每一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都会走的路。她吸毒反战,看起来叛逆,可这都是当时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最时髦的事,至于为什么要反越战,自己能不能当个歌手,她恐怕从来没有想过。

所以一旦她玩“过”了,特别是阿甘的“堕落”,令她对所谓革命,产生了幻灭,她又迅速回归主流社会。小说中,她既没有得艾滋病,也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而是终于变成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种人,嫁给中产阶级,乡下有一栋房子、两辆车,每个周六去海边,周日上教堂。

相比之下,阿甘“傻子”的定位可以让他游离于时代大潮之外,所以在小说中,他也吸毒搞摇滚,但却并非想通过这些行动表达什么。

不过,他内心的召唤感却是超越时代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他每次陷入迷茫的时候,他都会想起,自己还要实现好友巴布养虾的遗愿呢,帮助他走出来。

所以单独看阿甘这个人,有无数个解读角度,可当你把女主角珍妮身上意识形态的东西去掉后,你才会明白,阿甘所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些正常人缺少的“无视潮流”的心态。

电影把珍妮拍死了,因为她要承担女主角的功能,让影片的感情线升华,这么一来,原著小说中珍妮与阿甘命运形成对比的功能,就被移植到丹中尉这个角色的身上。

3/5、命中注定的丹中尉

丹中尉是小说里的三个人物的合集,而且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都是电影原创的。

丹中尉是军人世家,祖祖辈辈都活在战场上,死在战场上是他认定的荣耀,可战争的结果却是阿甘变成战争英雄,被总统接见,丹中尉被截肢,靠社会救济。

又是一个“求不得”的角色。

丹中尉是电影改编的神来之笔,他与阿甘形成了四组对应关系:老上级和老部下,倒霉蛋和幸运儿,听从天命者和逆天抗命者、被拯救者和拯救者。

理解这个角色,要从电影的两个重要的意象“羽毛和巧克力”入手。

羽毛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随风随意飘飞,最后落到阿甘的腿上。这根羽毛就是阿甘命运的象征。阿甘没有任何政治倾向,没有人生目标,他是个完全随波逐流的人,没有道德上的好恶,就像电影里的那根羽毛。

巧克力是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个出现的是什么”,阿甘觉得想做什么就去做,就像一盒巧克力,吃到什么口味就安心享用什么口味。

这两个意象是典型的“命运无常”的象征,这也是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时代就出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表现主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树立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丹中尉。

丹中尉就不相信什么“命运无常”,他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命中注定的事,比如他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辈分别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牺牲,而他在最适合打仗的年龄被派到了越南战场,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自己将死在这个战场,为家族续写荣耀吗?

偏偏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所以他不服,他想知道为什么上帝要如此惩罚他。

4/5、穿越时代的故事

原著小说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一位文学教授请阿甘帮忙研究一个课题《文学作品中的白痴形象》,提出了一个“傻瓜理论”:

“一般的作家在书中安排一个傻瓜,目的是让傻子出洋相,告诉观众什么是愚蠢;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会让傻子使他的其他角色出洋相,从而提供一种转折,以启发读者。”

明白了吧,作者在自比莎士比亚,阿甘就是他派来点醒读者的,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尾,姜文很突兀地安排了一个傻子古伦木对马小军等人(其实是在向所有观众)说:“傻B”。

作者和导演想告诉我们,你觉得珍妮和丹中尉是两个“特殊失败者”,那是因为有阿甘这个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否则,珍妮只是个女嬉皮士,丹中尉只是患有“PTSD战后创伤综合症”,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普通,最正常的俩人。

从这个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两个角色简直是超越时代,超越国别文化的存在。

理想破灭,站在高楼窗台上的珍妮,不就是到西藏接受心灵洗涤,结果是高原反应躺了三天的文青?

丹中尉怒气冲冲地怼天怼地怼众生,不就是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又看不到未来,只能高呼“去他妈的996福报”的“加班狗”们?

小说中的珍妮最终回归家庭,不就是美国版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电影中的丹中尉在商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就是那个,从叛逆的少年,到关心政治与社会的公知,再与整个世界好好谈谈后,拍的电影越来越温情主流的韩寒?

还有,影片中阿干独自一人长跑,一群人跟在后面,希望得到“神启”,这不就是年初从抖音红到现实的“流浪大师”沈巍吗?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70年代的日本年轻人,在大学里参加学潮,搞罢课,痛斥资本主义,一副跟主流社会决裂的样子,可大学一毕业,拿着一分不少的学分,一个个西装革履地投入到自己曾深恶痛绝的大企业中。

几十年后,中国的80、90后进入社会时,有人想要创业,有人想要当明星,有人想当赛车手、电竞手、网红,只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酷。可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回归职场,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白领。

如果你把《阿甘正传》里的那些时代背景、主流叙事去掉的话,那就是一个发生在任何时代的幻灭故事。

5/5、“傻子理论”

阿甘一类的形象,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角色,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其实金庸在写连载版射雕时,郭靖刚出场时是个聪明人,经常出现“聪明伶俐”的字样,但后来写着写着就把郭靖给写傻了。

这正是金庸超越了其他武侠作家的地方,他本能地觉得,在一个神奇的武侠世界里,一个傻子比聪明人更有说服力。

你看,郭靖也有一系列神奇的天赋(比如能把九阴真经背下来),他的运气也好得出奇。所以,你要是觉得只要像郭靖那样执着,那样笨,那样坚持,就能够学到降龙十八掌,炼成九阴真经,成为武林高手的话,那你才是那个傻子。

郭靖这个形象更大的意义在于,为什么像杨康那样的聪明人反而活得很痛苦很纠结,为什么他对黄蓉那样的聪明人有吸引力?

同样,阿甘这个形象也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世人会“求不得”。如果你想试图从阿甘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诀,把刻意的荒诞看成励志的传奇,那你刚好落入了导演和作家的圈套,成为“傻子理论”当中,反被傻子嘲笑的那个人。

好运气和傻,就是作家设下的陷阱,你想拥有阿甘和郭靖的运气,又不肯变傻,这就难办了。

事实上,在阿甘的长跑中,导演只安排了两个人得到了神启:路人甲把阿甘踩到狗屎时说的一句“shit happens”当成广告词,路人乙把阿甘泥脸设计成logo,两个人大获成功。

如果一定要从本篇找到什么成功学的启示的话,那我想应该是两点:

第一,任何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只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的荒唐;

第二、当你发现自己的方法无法成功时,别去抱怨,而是重新定义它。

(“电影中的职场人生”之14)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职场电影系列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什么?谁在救赎?

《西虹市首富》:怎么失败,才是最值钱的问题

《我不是药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tVfMmwB8g2yegNDjF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