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昨日风雨兼程 明日砥砺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中国发展新局面
500多年前,人类对社会主义开始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了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以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不停地演奏着。尽管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但向前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没有变,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也从未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部交响乐中的重要乐章,它传承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真谛,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新的创造,成就了中国道路,写出了新的历史篇章。
一、中国道路——正确的道路
科学理论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需要的反映,一切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没有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而成功的理论创新,都集中体现了实践的迫切要求。170多年前,中华民族开始了一段奋发图强的奋斗历程。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不断寻求复兴的历史,是探索救亡图存的历史。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民找到了指导革命的科学武器,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征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开辟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仁人志士不畏艰险的接续奋斗中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引,开辟出一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道路。
1.人民的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巨大的耻辱。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国弱民穷的深重灾难之中。而此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蓬勃发展,由于实力不均等,我们在一次次战争中失败,在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山河破碎、生离死别、民生疾苦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最沉痛的记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曾试图走上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道路,实践证明这都不是救亡图存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因为不触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根基的改良主义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各种方案尝试全部失败了,中国人民才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为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唯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才使受尽屈辱、濒临危亡边缘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才向世人彰显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方向迈进。历史表明,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重要历史节点作出的正确选择,这条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坚实的人民基础,不断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动员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2.实践的选择
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国家性质的标志,也是决定国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道路的获取源自实践,道路的实践成果也是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正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
中国革命的实践推动了中国道路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要学习苏联经验,“但要有选择地学,学先进的东西,不是学落后的东西”,不能照搬,必须走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精辟阐发,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科学揭示,为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杰出贡献,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根本制度基础。
二、中国道路——发展的道路
100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描绘的现代化蓝图是修铁路、修公路、建造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的确,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小说家,在自己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梦见了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情形,“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他描绘,“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和陆士谔先生的梦想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两位先生的设想。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是因为首先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党正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才有效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不仅取得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综合国力基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且发展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这些实践成果,有效验证了中国道路的本质和优势。
2.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厚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义无反顾选择了中国道路,并坚定不移把这条道路推进到新时代。
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任何一种正确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中国道路以厚重而鲜明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价值。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决定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基因作用。比如: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内在地融入中国道路的思想精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德政”文化,内在地融入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内在地融入中国道路的主体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精神,内在地融入中国大陆的精神品格;锐意变革、革故鼎新的智慧勇气,内在地融入中国道路的发展动力。如此等等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使我们在民族文化自信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
三、中国道路——挑战拓展的道路
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道路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是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在一定历史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社会发展主体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道路的成败。中国道路的开辟和拓展源自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会在实践中不断面临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1.中国道路要不断适应中国国情
目前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在这种形势下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居安思危、锐意进取。
2.中国道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中国道路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给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经济全球化大发展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的力量。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中国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进一步夯实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中国道路所彰显的优势为世界所瞩目,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中国道路维护了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
四、中国道路——成就的道路
1.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延续时间长、惠及面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大,所有的发展都证实了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国家的历史性跨越。除此之外,中国道路带给中国的是全方位的发展进步,这体现在各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面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变化等等。几十年的进步,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国优势
中国拥有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种独特来自于巨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中国道路增强了中国人的信心,所带来的成就也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果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是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的,是可能跨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的。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激发了世界上有识之士对中国的重新打量,也激发了对中国成功背后的现实情况和理论支撑的探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可借鉴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它不仅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总之,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必将破浪前行,把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变为现实。
注释: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3年4月28日。
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7年8月1日。
包心鉴:《新中国70年道路探索的经验与启示》,《光明日报》2019年7月19日,第11版。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4/content_2755592.htm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冯蕾,李慧:《国运传承的持久力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特稿之四》,《光明日报》2016年6月27日,第1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扈春香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