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士,自风流
魏晋长年战火连连,其中五胡乱华时期是汉族文明受到的一次强烈冲击。也导致了汉末以来两百多年的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周易》、《老子》、佛经等思想得到发展的空间,加上逢乱世、失道义、时事不可为,故而读书人惟求独善其身,自此兴起游谈之风引发了士人阶层的思潮,长期被礼法约束了人性中的“我”开始觉醒,非俗礼的性情得到了释放。
美学家宗白华说: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 ’,魏晋人开创了中国的‘《世说新语》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魏晋名士之风骨”。
王羲之:露肚皮的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璿,字子房。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
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
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东厢房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报告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面色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躺着,神色自若,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郗鉴听了,立刻说:“就是他了!”郗鉴便来到王府,见此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这也是“东床快婿”的典故来源。
这个躺在床上的年轻人就是王导的侄子、后来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子,居于浙江山阴。
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半夜醒来,推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
于是王子猷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王子猷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就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王子猷才到了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可见王子猷雪夜访戴逵,至门前不入而返,是服从内心,乘兴而来,尽兴而返,不因一夜劳顿为累。
阮籍:礼法岂为我辈订
阮籍,字嗣宗,诚为一代名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一次,他嫂子要回娘家,按照礼数,嫂叔不通问,他不得去送行。可阮籍不仅设宴为嫂子饯行,还特地来了个十八里相送。旁人对此指指点点,阮籍白眼一翻:“孔孟礼教,与我何干?”
还有一次,邻里一少女因病夭折,阮籍并不认识,竟跑到灵前大哭一场,直到哭爽了,才尽哀而返。旁人对此议论纷纷,阮籍白眼一翻:“礼岂为我辈设也!”
有一天,阮籍正和友人下棋。突然传来母亲死讯,友人敢紧停棋。阮籍却一挥手说:“下完再说。”下完棋,他要过酒杯。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给母亲办丧事时,他不拘礼法,照样大块吃菜,大块吃肉。母亲下葬之时,他又饮酒两斗,大喊一声“穷矣”,又吐血数升。
阮籍至孝,只是表现出来与常人不同,他用鲜血来灌溉蔑视礼法的“脱俗之美”。
嵇叔夜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过一般人,待人接物毫无伤害之心,只有饮酒过度是他的缺点。
阮籍的谨慎,也表现在对待儿子的态度上。他的儿子阮浑长大了,气度风骨和阮籍很像,也想效仿他的父亲,阮籍却不同意,他说:“(侄子)阮咸已经被我带上歪道了,你就不要如此了。”这和嵇康托孤给山涛何等相似,父辈已然如此,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过正常的生活,任性放诞不是孩子们该学的做派,可见天下父母之心,皆为一体。
刘伶:醉后何妨死便埋
刘伶,字伯伦,他长相比较丑陋,且嗜酒放纵,有时喝醉了在屋中脱衣裸形,有人取笑他,他还理直气壮:“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怎么跑我裤子里来了?”
《晋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后世辛弃疾有“醉后何妨死便埋”句,曹雪芹的朋友敦诚也曾经这样悼念曹雪芹: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插葬刘伶。
阮咸:与猪共饮亦逍遥
阮咸就是阮籍说的那个被带上歪路的侄子。
阮咸,字仲容。“阮咸”二字还有一个意思:一种乐器,就因阮咸善弹而得名。
山涛称赞阮咸“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阮咸挺重情义,据说他和姑母的鲜卑族婢女有情,姑母本来答应将此女留给他,但离开阮家时又带走了,这时,阮咸正在服丧中,他也顾不得许多,骑马便去追,最终把姑娘追回来了。
阮咸和这个姑娘生的孩子叫阮孚,“金貂换酒”的典故就是说的阮孚。
这阮家都比较能喝酒,阮咸纠合族人一起饮酒,不用小杯用大瓮,有时候连猪也闻着酒味儿过来喝,阮咸也不在乎,直接与猪共饮。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看完这些,你应该能大概明白魏晋风度是种怎样的风度了吧?
不以俗礼为准则,强调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举手投足自由自在,潇洒无比,同时又个个满腹经纶,心地纯良。
孔子至李斯300年学术思想为“平民阶级之觉醒”,魏晋300年则是“个人自我之觉醒”,崇尚“清谈”,以“无”为本,外求“无名”、内求“无累”,以明真我。
图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