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派克说过: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一定要学会生气。
有的人就是因为不会生气,被一时的情绪所控制,无法好好沟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近日,洛阳的一家火锅店内,小常宴请同学小赵吃饭,因为小赵是一名护士,当晚父亲生病需要下胃管,情况紧急,所以请她来帮忙。
结束时太晚了,大家都还没有吃饭,为了表示感谢,小常邀请小赵一起吃饭,席间还有她的闺蜜和孩子。
结果吃到一半时,小赵的丈夫突然出现,与小赵发生争执,并质问小常:“你父亲生病了,你还在这吃饭?”
几十秒后,小赵的丈夫端起火锅泼向小常,导致小常全身大面积烧伤。这一举动,也吓坏了身边的孩子。
仅仅是因为怀疑小常和妻子有染,就气冲冲地兴师问罪,用泼火锅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怒火,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
也许他开始只是想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可他盛怒之下的所作所为,早已偏离了原本的意图。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把这种远离目的的争辩,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当“异化的沟通方式”被逐渐放大,失控的情绪,就沦为杀人的工具。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
人们只有有意识地使用语言、专注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非条件反射地指责对方,他们才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他把这种真正有效的沟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沟通,它也被人们称作“爱的语言”。
不轻易动怒,并不是要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是无条件地迎合对方的指责,而是要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晰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这就是组成非暴力沟通的第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只是更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对方会更倾向于听到批评与指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最终阻碍了彼此交换真实的想法。
比如我们会说:“她花钱经常大手大脚。”
这样的话语都是把评论当作事实,“经常”这样的词带有的主观色彩也过于浓烈,对方无法获取到有用的真实信息,甚至会觉得受到了指责。
如果我们放弃上面的说法,而是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她买衣服花了2000元,”对方就可以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且不会产生糟糕的情绪反应。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后,做到真实而准确地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加以评判或指责。
清楚地表达自我感受,需要我们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很好”、“还行”这样的形容很难让他人明白你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具体的语言,比如,当你想表达自己得到满足的感受,可以试着用“我感到很幸福/欣慰”等等来代替“我很好”,当你想表达自己的需要被忽视的感受,可以用“我感到紧张/困惑”等等来代替“我感觉不好”。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很容易混淆的一个词语是“我觉得”。当我们使用“我觉得”的时候,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陈述想法。
比如妻子跟丈夫说:“你今天都没有及时回复我的信息,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这样的话很难提醒对方留意她的感受和愿望,反而会让丈夫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双方的关系会愈加疏远。如果妻子能够用感受来代替毫无原因的指责,比如:“你过了一下午才回复我的信息,让我感到有些小失望”,那么有很大的概率对方会给予积极的回应。
清楚地表达自我感受,需要我们拥有丰富的词汇量。为了清晰的表达感受,可以建立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自在 舒适放松 踏实安全 温暖放心 无忧无虑……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精疲力尽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感受。但是不再指责他人,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对此,马歇尔给了一个万能金句模式:我感到……因为我……。前半部分描述了感受,后半部分表达了需要。
比如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失望呢?如果你说:“你昨晚没有来令我很失望。”这样自己的感受便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
如果你说:“昨晚你没有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要和你说一些烦心事。”那么你感到失望,就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把自身的愿望和期待说得越清楚,对方就越可能作出回应。
其实每一次情绪化的行为,不论是争吵,冷战还是抱怨,指责,都隐藏着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真实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的方式表达,那么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抵抗反击,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明明心里是为了对方好,可刀子嘴一说出来,却会引起对方的反驳。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求,别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当人们认为我们是下命令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更加不会以积极的方式应答。
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这里要注意两点:
非暴力沟通指出,最重要的就是发出清晰、具体请求。必须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的需要具体是什么。
只表达自己认为清晰的请求,会让对方不明了你的意图,含糊不清的说法让对方难以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比如一位妻子认为在日常的相处中,自己的意见总是被丈夫否定,没有得到尊重,如果她对丈夫说:“请你尊重我。”
对方第一反应通常是,“我怎么没尊重你了,到底要我怎么尊重你?”
如果媳妇说:“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那这个就足够具体了,也比较容易做到。
区分命令和请求的重点在于,你希望对方处于什么样的动机来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如果你的要求对方不能满足的话,你会不会惩罚或责备他。
比如一位母亲对孩子说:请你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不要辜负母亲的期望。
虽然看似温和,但这并不是请求——因为不做照做或者做不到的话,会很难受,至少会有些不愉快的感觉。这就是用请求包装后的命令。
第二,请求不是请别人不做什么,而是请求他人做什么。直接说出希望对方做什么,对方就不会困惑。如果媳妇跟老公说:别花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了,结果先生确实不加班了,可是他办了健身卡,每天出去锻炼!不如直接告诉老公希望他下班后在家陪自己看看孩子。
在提出请求前,如果我们有以下的想法,那么 ,我们的请求已经成为了对他人的要求。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里说,不顺心的时候,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发狂,你可以破口大骂,诅咒命运,但到头来,还是得放手。
生气时,你可以暴怒,可以任由自己释放情绪,但那样对所发生的事情,不止于事无补,还会火上浇油。
格局大的人,都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既不委屈自己,也不让他人诛心,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生气时,最考验一个人的修养,能在有情绪时还不乱阵脚,合理地表达感受,提出需求,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沟通能力。
这不但是化解与别人之间矛盾的有效武器,更是与自己和解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