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之流在中国渐渐消亡,却被西方、日本人推崇

2020-05-22   旅游看河南

原标题:苏秦、张仪之流在中国渐渐消亡,却被西方、日本人推崇

"舌在人在",这个起源于张仪的故事千古流传,但如张仪一般的纵横家却在后世的历史中难觅踪迹。

张仪,原本是魏国安邑人,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下山周游列国,在某次楚相的宴会上被人污蔑盗取了一块美玉(一些电视剧中说是和氏璧),结果被打的遍体鳞伤,甚至嘴里冒着血泡,牙齿都掉了几颗。

回到家,妻子埋怨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才有今日之耻。张仪虽然口齿不清,却对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噗嗤一笑,张仪对她说"只要舌头在,怕什么?"。

到了后来,张仪以连横之术获得秦惠王赏识,一跃成为秦相,开启了纵横家的复仇一路,楚国被张仪坑的惨不忍睹。

"一舌灭一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真的很"野"!

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涌现出来的纵横家还真不少,大众耳熟能详的有苏秦、张仪,分别被当做"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也让纵横家拥有了赫赫名声——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应劭 《风俗通》)。这三个"无"字,让人读懂了纵横家有多"嚣张"。

的确,从苏秦被嫂子骂"游手好闲"到配"六国相印",张仪被人诬陷殴打到成为西方强秦相国,前后并没有多久,真可谓"一遇风云变化龙"。

这个"风云"指的就是战国七雄的竞争格局,不管是"合纵"、"连横"均符合这个历史"大局",而纵横家的第一能力就是"知大局"。

在战国的"大局"中,中原各国包括边陲的秦、燕、楚等通过变法积蓄国力、吞并小国的行为频繁发生,如楚国相继将原本周王室设置监视他的"汉阳诸姬"收入囊中等,原本春秋时期的一百多个国家最后演变成七个大国以及附庸的格局。

因而,在国与国的较量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具备完全吞并其他强国的情况下,外交纵横这种借助外力的"打法"最具备直接作用,纵横家也容易脱颖而出。

当然,像张仪等人也并非完全依靠"口舌之功",如张仪曾经率领秦军南下灭蜀,为秦国打下了一个重要的"粮仓";苏秦则配六国相印,集合六国大军西攻强秦。由此来看,政治、军事等都是一个纵横家应有的基本素养,要不然也成不了一个著名的"纵横家"。

只不过,张仪的连横之术让战国七雄变成了仅剩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渐渐失去了"纵横家"生存的土壤。在两汉时代,尚有班超投笔从戎,远赴西域纵横捭阖,以夷制夷,谱写了不下与卫青、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再往后,纵横家几乎成为绝唱。

即便是后来在宋辽金西夏这个分裂的时代背景下,纵横家也不见记载。此时,儒家对于统治阶级、下层民众的渗透已经渗入心肺,哪里可能还有兼政治、军事等诸多能力的纵横家一席之地?

借用美国一位开国元勋的话约翰·亚当斯的话——"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他们的孩子们才有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在时代的召唤下,张仪等人需要研究纵横之术;而张仪的后人则不需要纵横之术,而是需要更加文艺的儒家之说。正可谓,战争的年代自然有战争的学说,和平的年代则有文化的学说。

但纵横家之说仅仅适用于"战争年代"吗?或许也不尽然,在如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纵横之术依然有大用,这也是西方史学家斯宾格勒对其大大赞赏的原因。

此外,在激烈的现代"商战"中,纵横家之说也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日本人大桥武夫就曾把《鬼谷子》的理念用来进行企业经营。

整个世界无时不存在冲突与争端,这都为纵横家生存创造了空间,但首先是要先学会纵横家的理论,并将其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