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出了三位副国级,祖母最厉害,能让主席、总理起立迎接

2019-09-20   徽脸大讲堂



上面这张照片,摄于1961年。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一位83岁的老太太经过主席台,在座的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邓小平立刻起立迎接。

这位老太太,不仅深受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共领导人敬重,还是国民党最早的一批元老,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郑重地请来了她,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到“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够委以重任。

这位被孙先生如此信任、受中共领导人如此敬重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缚

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中,有人流于平庸,也有人在主流和别人的期待之外,找到了最精彩的自我。

何香凝的非凡,从她小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1878年出生于豪门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

当时的大家千金,各个都缠着小脚,那个时代,小脚才是千金小姐优雅美丽的代表。

可何香凝从小就性格刚毅有主见,还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这样的她,怎么可能会忍受脚上一圈一圈的捆绑,身心从此的不自由!

于是,她与母亲开始了拉锯战。

白天,母亲给她缠上小脚。晚上,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脚布剪断,将那束得紧紧的、长长密密的裹脚布剪成飞花蝴蝶。

母亲打她、骂她,搜走剪刀,再把她的脚缠上。

她不哭不闹,拿出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再买一把剪刀,并藏起来,继续把裹脚布剪断。

何香凝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在那时,初见端倪。

多次下来,父母也拿“执拗”的香凝没有办法,只得由她去,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

解放了双脚,可以自由自在跑跑跳跳的香凝还是不满意。她不乐意像一般的富家千金,整日的打牌穿戴,她爱读书。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对父亲软磨硬泡,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

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年少的何香凝早早地就明白这个道理,在混乱的时代里,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果敢,逆流而上。



年轻时的何香凝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年少时展示出的非凡让香凝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17岁时,父亲就让她担任自己的经济助手,承担起管理家庭财务的工作。

然而另一方面,父母也在为香凝的婚事忧心忡忡。

在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一双精致的小脚就是通往一段好婚姻的敲门砖。

而何香凝的一双大脚早已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甚至称她为“大脚婆”。这对当时的大家闺秀来说,无疑是一种“污点”。

纵然家庭甚好,一双天足,也只能让媒人和豪门公子们望而却步。

不过,因为一双天足就望而却步的豪门公子,也配不上何香凝。上天将她的优秀看在眼里,必会让她拥有一位灵魂伴侣。

这位灵魂伴侣,就是刚从旧金山回国的廖家公子,廖仲恺。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

这一年,19岁的何香凝遇上20岁的廖仲恺,正是天生一对。



何香凝、廖仲恺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

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

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

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

中秋佳节,皎洁的月光照进小屋,夫妻二人就一边赏月,一边吟诗作赋,颇有当初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趣意味。

月色清澈透亮,身边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爱人,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写下: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两人的诗画集也取名《双清诗画》,以此来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有人评价他们的婚姻,是“天下无巧不成书”的天足缘,何香凝的一双大脚让她收获了知己爱人和美满的婚姻。

其实,真正意义上,让何香凝遇到廖仲恺的不仅仅是那一双未经缠足的大脚,更是她超脱一般女子的思想格局。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出类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识。



以廖仲恺、何香凝为图案作成的纪念邮票

人生最苦的时候,也是最坚强的时候

19世纪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败,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

1898年,也就是廖仲恺和何香凝婚后第二年,戊戌变法失败,许多青年便纷把目光转向西方,希望到国外去寻求救国之路,一股“留日热”随之兴起,廖仲恺也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可是,出国留学需要不少花费,廖仲恺这时根本无力负担。

为了凑齐廖仲恺日本留学的资费,何香凝变卖掉自己大部分的珠宝、首饰等嫁妆。

她非常支持丈夫,甚至追随着丈夫走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革命之路。因为,这不仅仅是廖仲恺的理想,更是她一生的追求抱负。

在日本,夫妻二人结识了孙中山,并与之建立了同盟会,一路追随着他的革命救国事业。

同盟会联络通讯、商讨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东京的寓所里进行的。

他们的房子,成为了同盟会日常工作的聚集地。

这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人,包括宝贝女儿,时时刻刻都处在于巨大的危险当中。

但为了落后、愚昧、封建脱离这片土地,为了祖国能如雄狮般觉醒,再苦再难、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乐之不倦”。



左四为宋庆龄、左五为孙中山(怀中者为廖承志)、右三为何香凝、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1922年,留守广州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扣押囚禁了廖仲恺。

何香凝四处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几经周折,她终于在石井兵工厂见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恺。

廖仲恺衣着凌乱,手、腰和脚都被铁链捆住在了一张铁床上。一道道被铁链磨出的伤痕,还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

看到丈夫这个样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经一向坚强的女子,也忍不住悲痛的情愫。

回来之后,她到处向人求助,想营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却只有冷冰冰的“没办法”。

一个月的奔波,何香凝心力交猝,甚至患上痢疾,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

丈夫尚在狱中饱受折磨,加之身体上的疼痛,此时的她,几近崩溃。

当得知陈炯明要杀害廖仲恺的时候,她再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立马从病床上起来,再打探消息和想办法。

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恺的时候,廖仲恺将一张纸条递给香凝。

纸条上是一封关于生死的诀别信,廖仲恺在上面对香凝写道:“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这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时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坚强的时候。



几经辗转打听,何香凝终于得到了8月陈炯明要在白云山主持会议的消息。

1922年8月18日,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湿衣,冲进陈炯明的会场。

陈炯明心中一惊,立马为何香凝倒上一杯白兰地,香凝拿起来一饮而尽。

陈炯明又叫来人带香凝去换衣服,何香凝看穿了他的虚情假意,瞪着眼睛对他吼道:“衣湿有什么要紧,我今天来,做好了血湿的准备!”

面对在场冷肃的军官们,何香凝毫不畏惧,厉声道来陈炯明扣押廖仲恺的无理无据和不仁不义。

我今天上山就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随便你们让他活让他死,但我一定要你们给我一个答复:究竟是放,还是杀!要杀,就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气场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陈炯明担心把事情闹大,只好放人。

后来,当何香凝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令人悲痛的是,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那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

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宋庆龄、何香凝

独立的灵魂里有着不屈的自我

何香凝还有一个常为人称道的身份——画家。

她第一次正式学习画画时,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

后来,她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

她最喜爱画狮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

她也为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何香凝画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却不打算抵抗。

正旅居于德国的何香凝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赶回国内,呼吁国人启动自救的行动,甚至,还将自己多年的画作和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

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第十九路军跟日军在上海血战,蒋介石却明令拒绝支援十九路军。何香凝义愤填膺,给蒋介石寄去了一套自己的衣服,还有一首诗: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说到做到。

战火燃起之时,已60岁高龄的何香凝站了出来,和宋庆龄一起冒着危险赶到前线,携手创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自任主席,成为抗战时期最大的妇女抗战团体。

此时的何香凝为了支援抗日战争花掉了大半的积蓄,加之又要照顾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在她最难的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100万元。她将钱退回,并附上一句诗:

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在民国时期,何香凝有很多创举,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就是何香凝最早引进中国的,堪称近代妇女解放事业最伟大的先驱。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又联合李济深、宋庆龄、冯玉祥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新中国建立前夕,何香凝应周恩来之邀,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成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建国后,何香凝担任过民革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甚至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新中国不多的女性副国级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也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孙子廖晖也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一家三代出了三位副国级干部,非常了不起。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

按照她临终前的遗愿,葬于中山陵的廖仲恺墓中,与丈夫合墓,完成了两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约定。

何香凝的一生,既能在柴米油盐中寻得美满婚姻,也能在事业上奋不顾身,并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面对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她都未曾放弃,也从不向命运屈服。

她在混乱的时代里,活成了最真实的自己。

何香凝,一位被历史大写的女子,堪称一代女侠,也是上个世纪永不落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