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什么意思?真的准确吗?

2020-08-29     育儿小米

原标题: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是什么意思?真的准确吗?

晚上跟同事唠嗑,突然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同事说,她家闺女上了幼儿园以后,特别喜欢往家里拿东西。幼儿园的小贴画,超市的糖果,还有亲戚家的玩具等等,经常没经过别人同意就偷偷拿回家了。为了这事,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没过几天孩子又继续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俗语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这么点就偷东西,以后可怎么办啊!

俗语说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小时候小偷小摸,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鼓励的话,那么长大以后可能会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准确与否,具体还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在很多父母看来,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就像《追风筝的人 》中说的

“这个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有些父母甚至把偷上升为道德问题,认为孩子的道德有问题!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偷东西也并非道德问题,只是他们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偷”并非道德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他根据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岁的孩子属于自我中心阶段

,又称

前道德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

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了

自我中心倾向

。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不能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也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比如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任何喜欢的东西,都想要据为己有。在皮亚杰看来,

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6-7、8岁的孩子属于权威阶段

,又称

他律道德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做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他人和自我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比如为什幺小学的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甚至是“害怕”老师,因为他们正好处于一个权威阶段,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一个权威者。

3.可逆性阶段(初步自律道德阶段)

8-10岁的孩子属于可逆性阶段

,又称

初步自律道德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再把规则当成一成不变的了,在他们看来,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还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认为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这也

标志着他们的品德逐渐从他律转向自律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最好的

。皮亚杰认为只有到达这个水平,孩子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4.公正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10-12岁的孩子属于公正阶段

,又称

自律道德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的公正观念和道德感得到了发展,他们的道德观更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皮亚杰认为公正的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从内部对孩子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说,2-7岁的孩子偷东西,并非他们的道德有问题,而是他们

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听之任之,还得做好引导和教育。

“偷”背后的原因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表示疑惑,既然偷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为什么同年龄的孩子,有的偷的次数特别多,每次碰到喜欢的都要偷偷拿走,有的却几乎不存在偷的行为呢?四个原因要明确。

1. 物权意识不明晰

三岁之前的孩子,物权意识还不明晰,分不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我的和别人的又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的概念里,凡是我喜欢的,我发现的,都是我的!(这个阶段,孩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所有的都是我的)

理论上来说,三岁以后的孩子物权意识已经明确,但是由于家人的溺爱和不作为,他们的占有欲仍然很强烈,凡是他们喜欢的,发现的,正在玩的,都是他们的!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他们也很容易混淆,比如为什么幼儿园做得手工可以带回家,玩具却不可以?为什么去超市看到喜欢的食物,不能直接吃,必须付钱以后再吃?

2.需求没得到满足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脑海中想要的念头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出现偷的行为。今天刚跟儿子看了《熊熊乐园》中的《凯特的百宝箱》,剧情很简单,凯特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放了很多宝贝,这一天,凯特把百宝箱里的宝贝拿出来跟小朋友一起玩,大家都很喜欢,小月亮也特别喜欢。一会儿上课的铃声响起来,凯特把百宝箱放在课桌里就离开了,结果小月亮偷偷把百宝箱拿走了。后来,看到百宝箱不见了,大家都很着急,看着凯特伤心的样子,小月亮非常内疚,但是又不舍得把百宝箱拿出来。故事的最后,在院长奶奶的开导下,小月亮把百宝箱拿了出来,并承认了错误,也得到了大家的谅解。

那幺小月亮为什么要偷百宝箱呢?因为她实在太喜欢了,喜欢到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说,孩子小的时候,自制力差,在面对自己特别喜欢,但是又无法得到的东西时,很容易失控出现偷的行为,此时还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才行。

3.孩子心理有问题

有些孩子经常被父母忽视,当他们变坏以后,虽然父母会对他们打骂训斥,但是他们至少得到了父母的关注,而偷东西就是他们让自己变坏,寻求父母关注的一种方式。

有些孩子在家里感觉特别的压抑,由于父母的不认可甚至高压政策,让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自卑的心理,而偷东西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填补他们内心缺失的部分。

有些孩子感觉生活很无聊,对生活缺少激情,在无聊之余,他们发现偷东西很刺激,于是就会频繁出现偷东西的行为。

这几种情况,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跟孩子的年龄无关。

4.家长的不当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模范父母的一切行为,有些父母逛超市的时候,特别喜欢品尝食物,不管是可以品尝的或者不可以品尝的,只要自己喜欢,都会拿起来尝一尝,尝过之后包装纸直接丢一边,根本不存在主动付钱的时候;有些父母去菜市场买东西,买完以后总喜欢让商家赠送点东西,别人不送就自己拿......时间久了,这些行为被身边的孩子学会,然后就会出现一些偷拿东西的行为。在孩子看来,父母做的都是正确的,自己这么做自然没问题。

最可怕的是,孩子偷拿以后,有些家长还沾沾自喜,感觉自家孩子脑袋灵活,这么点就知道占便宜,长大以后绝对不会吃亏,在孩子出现偷的行为以后,不仅不教育反而还夸奖或者奖励,孩子偷的行为会越来越严重,长大以后很可能会应了那句“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俗语。

如何应对孩子偷的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原因,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具体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1.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

孩子偷东西并非道德问题,所以父母不应该给孩子上升到道德问题,也不能给孩子乱贴标签,毕竟孩子的自我评价水平低,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很容易产生认同的心理,如果经常用“小偷”等词汇来责骂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这样的人,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向孩子灌输物权意识

当孩子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所有权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比如未经允许拿了邻居姐姐的玩具,父母需要及时表明态度,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姐姐的,没有经过姐姐允许就拿是不对的,想玩可以先问一下姐姐的意见,经过姐姐同意后再玩,然后回家的时候记得还给姐姐,不能私自拿回自己家......

当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遇到喜欢的东西没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别人的意见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体验这种行为带来的正面情绪,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尊重别人的物权,遇到喜欢的东西直接就拿走,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还要陪孩子一起把偷拿的东西物归原主。

同时父母也要做好示范,尊重孩子的物权。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小客人想玩孩子的玩具,此时父母必须经过孩子的同意以后,才能把玩具给小客人玩耍,而不是枉顾孩子的意愿,直接把玩具给小客人。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物权,做好示范工作,那么孩子也能尊重他人的物权。

3.对孩子的需求适度满足

有些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总是过度满足,却不知这种过度满足会让孩子产生一个“

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

”的错觉,一旦他们的物质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就会出现抢夺、强占、偷拿等行为。

有些父母对孩子比较严格,不允许孩子获取自己认为没必要的东西,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书包,但是父母觉得旧的也能用,没必要买新的,不听孩子的解释直接拒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配得到这些新的东西,为了填补自己心理上的缺失,可能就会出现偷的行为,其实这种行为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报复。

所以说,在面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时,父母应该适度满足。比如买玩具,不要孩子一要就马上买,可以跟孩子定下时间,一个周或者一个月买一个;还可以跟孩子约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需要的东西。当自己无法满足孩子需求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解释,而不是没有任何解释的直接否决。

4.多点陪伴,多点关爱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钱比陪伴更重要,只要孩子吃饱喝足,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什么情感不情感的,根本没必要。虽然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由于感情需求的极度匮乏,让他们的心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些负面行为来纾解自己心理上的不适,结果越错越远。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感觉非常有道理:

盗窃癖有可能不是品格问题,而是精神疾病。家长无需一度担心孩子在品格上出现了问题,怀疑他不再是好孩子。相反,他可能是精神上生了病,需要爸爸妈妈给与关注和更多的爱。来自父母足够的爱,才是治愈孩子心灵疾病的最佳良药。

所以说,对孩子来说,情感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适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父母一定要多点陪伴,多点关心,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内而外的幸福,快乐!

叮麻寄语:

偷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他们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但是即使如此,背后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隐情,只有明确这些原因,然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才会远离偷的行为,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儿,经验丰富的育儿达人,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孕育知识!欢迎大家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ctSOnQBURTf-Dn5J1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