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淀,天台千年古村山口上卢

2019-10-16   温州美文

原创 陈思国

天台千年古村山口(上卢村)位于浙江省天台县白鹤镇西北3里处,东与104国道相隔,南与白鹤国际袜业城近邻。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地灵人杰。

古村山口(上卢村),东边村口有牌坊。牌坊上方正中刻着“上卢村”三个金色大字。此乃天台著名乡贤、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之墨宝也。金老先生的对联精美绝妙。

上联是:鹧鸪吐翠万年凝紫处台岳门户

下联是:蛟凤腾飞古德流芳居和合名村

牌坊背面匾额“里仁为美”是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显周先生亲笔书写,字字千金,寓意深刻。洪先生的对联妙趣横生。

上联是:长清涿水千年德泽钟灵毓秀

下联是:山口上卢百福臻祥村富民安

牌坊左侧立有牌坊碑,里面刻有巜上卢村牌坊记》和乐助者名单以及善款款额。《上卢村牌坊记》由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卢益民先生执笔撰文。

这是我在“永红桥"东边桥头上拍摄的村民住宅照片。新上卢新气象,旧貌换新颜。

这是上卢古村村口的照墙。看到这堵照墙就会让人浮想联翩,那座朴实而又悠久的千年古村在向我们徐徐展开。

从村口的牌坊进来我们便要经过一座石桥。这是“永红桥”,也是上卢古村最美的一座桥。此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上卢村村民们用自己的汗水建造而成的。桥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流着村民们的汗水。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子孙后代造福。

深秋的清晨,清风习习,天蓝云白,日暖气爽。永红桥下流水清澈,一群鸭子在水面上尽情嬉闹玩耍。呈现出乡下村落兴盛繁荣的美好景象。

从永红桥走过来就是一处宽阔的广场,这便是游客中心。

这是导游图。

这是上卢村综合楼。

这是上卢村古巷道入口。据传,这是历史上“三百六十行”古巷之一,也是天台山“唐诗之路”古驿站之一。上卢古村的主巷道由东往西,狭窄而又有点曲折。如今我一个人走在这幽静的古巷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听清风,闻古香。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碎石小路。第一种感觉亲切,第二种感觉清净。

(卢益民摄)

这是卢氏宗祠。卢姓始祖卢琏公是宋翰林学士。为避权奸,卢琏公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以病为由,隐居天台山口(今上卢村),距今已上千年历史。“传家耕读,勤俭持家。”就是卢琏公留传至今的祖训。

(卢益民摄)

卢黄州诗集(重印版)

(卢益民摄)

大家看到的诗集是卢氏卢黄州所作的巜卢黄州诗集》,还是扫描版。正版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卢益民先生费了几番周折才找到此书的。

卢益民先生听说卢黄州写过两本书,一本是《卢黄州诗集》,另一本是《渺栗稿》。于是他就到处查找这两部书的下落,到了彻夜难眠的程度,甚至在睡梦中都梦着这两本书,但没有答案。卢先生没有失去信心,仍在继续查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找到了《卢黄州诗集》。又因此书已成孤本文物,故不能直接拿回去翻印,仅能扫描。

于是,卢先生又与图书馆签订协议,图书馆帮助扫描。该书为清朝光绪年间雕版编印。卢黄州,即卢浚公,字希哲。卢氏第十六世祖。天台山口(即上卢)人氏。生于公元1464年,明朝成化年间丁未年进士(即公元1487年),曾任明朝刑部员外郎、黄州知府等职。

卢黄州清正廉洁,不畏权势,守己爱民。在刑部当官其间,曾经审出冤囚百余人,皇帝夸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朝中贤才。后卢黄州回乡,游天台山美景,吟诗写诗。立祖训,树家法。明事理,勤耕读。

卢黄州是天台明史记载的六位儒宦之一。明代名宦,著名乡贤。卒于明朝正德已巳年(公元1509年),享年46岁。英年早逝,痛哉哀哉!民间留有卢黄州书《卢黄州诗集》、《渺粟稿》两本书。《渺粟稿》至今仍下落不明,成为一个不解开的谜团。

(卢益民摄)

千年历史,千年上卢古村。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饮水思源,不忘祖先。该村于2018年举办千年庆典暨祭祖活动。其意是牢记祖训,加强团结。传家耕读,勤俭持家。《旗袍秀》这个节目是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亮点,旗袍乃中国女性服装之一,穿上旗袍看上去更端庄、文雅,更能衬托出中国女性的魅力。

这些巷道虽然经过几番整修,但从墙壁上留下的模糊的字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留下的重叠缩影。

乐善堂。乐善堂因本村人卢乐善而得名。

据传,明朝战乱,胡太医不得不远离京都,逃到南方避难。到天台山口(今上卢村)时,他已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同行的都走了,胡太医则留在卢乐善家中。

卢乐善心地善良,勤快诚实。在卢的精心照顾下,胡太医重病化小,小病化了。过不了多久,胡太医身体已康复。后来胡太医开了医馆,卢乐善也跟着他学医。

再后来清军四起,声势浩大。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新建立的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铲除明朝余党,到处抓捕可疑分子。胡太医深知难逃厄运,就早早离开天台山口(今上卢村),又一次踏上逃难征途。走之前,胡太医把医馆送给了卢乐善,而且还给了他一笔钱财。

胡太医走后,卢乐善把医馆打理得有条不紊。医馆的名声也越做越大。而卢乐善的善心善行,助人为乐的精神也被人们流传了下来。

这是游客导游标记。

这是古巷道尽头靠北边的一座古宅。大门口上方留有“吾爱吾卢”字样。

这是中堂。

这是整个宅院的布局结构。

这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宅,基本上都是原样未动。是典型的天台古民宅。宅院的布局结构也很严密。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

这是“四勿居”古宅。“四勿”出自孔子《论语》中的“非礼勿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四勿居"中的“四勿"则是“酗酒、好色、贪财、易怒。”凡有其中之一者不得入住“四勿居”。

据传,当年本村有个卢姓男子,不忍心困死在家中,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开始是干苦力活,后来他结识了一帮徽州(今江西与安徽两省占有的原有徽州)生意人。他就跟着徽州老大学做生意。他人聪明,头脑灵活,又懂得做生意门道,办事尽心尽力,得到了徽州老大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就跟着这位老大生意越做越大。

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位老大因为酗酒而耽误了官府的生意,差点连命都搭上。从这件事以后,徽州老大精神不振,整日饮酒。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还经常去烟柳巷寻欢作乐。到最后这位老大还干起了偷盗抢劫的下流勾当。最终被官府抓去法办。

离开了徽州老大,这位卢姓男子就凭着自己做生意的经验和人际关系,自己一个人做起生意来。他的生意做得很红火,赚了不少钱。后来他回村盖了一栋宅院,还请了一位秀才题了“四勿居”的匾额。以徽州老大失败为镜子告

诫下一代人入宅院者不得酗酒、好色、贪财、易怒。否则一律除出。

就这样,“四勿居”传至今日。这也是天台唯一的一座“四勿居”古宅,值得保存。

(卢益民摄)

在“四勿居"旁边有口古井,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这井里的水呀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喝进嘴里细细品尝,有一种甘甜的味道。以前全村人都喝这古井里的水。相传当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天台山路过此地时,也喝过这古井的水。真的很好喝。

这是一块镇宅石碑,可避邪。在天台,这样的石碑已经很少了。

毋本堂。“毋”是“不可以”或者“不要”的意思。“毋本堂”就是不要或不可以忘记根本。这里的“根本"就是指读书。“传家耕读”是自卢琏公定居山口(上卢村)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祖训。因为有祖训,所以有好多读书人走出上卢,遍布全国各地。或为官,或为经商。也有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贡元卢季鹏在任高安知县时,想想祖辈几代人漂泊他乡,做清官,忧国忧民,很少回家乡探望。这使他想起回乡的念头,主意已定,马上写奏书奏明皇上。

几番周折之后,皇帝准其奏书,同意他告老还乡。卢季鹏回乡后虽没有在上卢村居住,却在上卢村盖了一所宅院。并亲自题匾“毋本堂”,由一族人居住看院,并告诫族人一定要让后代人勤读书,明事理。这族人也不负所托,培养出好多有用人才。爱读书之风也一直流传到现在。如今的上卢村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

十月金秋,天高气爽。果熟稻黄,丰收在望。今年又迎来一个丰收年。这是我用手机远距拍摄的上卢村。

夜幕渐渐落下,华灯慢慢点上。那牌坊那石桥,那清静的古巷,那古老的宅院统统回归夜的怀抱中。明天的千年上卢古村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