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成了“香饽饽”南陵这个村是怎么做到的?

2019-07-19     南陵县广播电视台

秸秆成了“香饽饽”村民致富有盼头

近年来,南陵县工山镇针对当前农业有机废弃物有效处理手段少、对环境污染影响大的突出问题,通过引进秸秆肥料化扶贫项目,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加工生产,变废为宝,秸秆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进入夏季,在南陵县工山镇乔村村小何组秸秆肥料化利用试点项目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对回收的秸秆、粪便进行恒温发酵、生产装袋,为即将到来的用肥高峰期做好准备。该项目的负责人高荣告诉记者,7月下旬是南陵县早稻的收割期,每年这个时候公司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农户田间和周边的养殖户企业、散户收储水稻秸秆和畜禽粪便。

该基地于2017年5月招标施工建设,10月投入使用,采用商品有机肥生产工艺,通过完整的有机肥生产工艺流程,通过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已形成年产3万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能力。项目的建设不仅使周边农户的秸秆、畜禽粪便有了更好的去处,同时也解决了周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贫困户吴宝根是在基地常年打工的贫困户。由于妻子身体原因,他无法外出务工,平时只能靠打些零工度日,家庭开支捉襟见肘。秸秆肥料化扶贫项目建成投产后,吴宝根就近到肥料厂上班成了一名工人。“我现在每月至少能拿到2500元,一年能拿到三万多块,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吴宝根自豪地告诉记者。

除了像吴宝根这样的基地固定用工外,基地还设有10余个工作岗位临时向贫困户提供。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岗位,还使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将项目承租给南陵县秸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村里每年可获得13万元的集体收入。”工山镇乔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队长陈中信介绍道,除了集体增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根据扶贫项目收益的有关要求,将收益的20%(共计2.6万元)用于村内的23户贫困户进行资产收益分配。

此外,该项目针对当地青梅、茶园等种植基地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把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秸秆肥料化生产与当地种植用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循环利用,稳定发展,达到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环境得保护的三赢效果。同在南陵县工山镇乔村村的青梅果园基地、安吉白茶基地用的都是该项目所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有机化肥可以改善土壤,增加产量,还能使结出的青梅口感更好!”青梅果园基地负责人张吕贵对所使用的的秸秆肥料赞赏有加。

近年来,南陵县政府提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计划(2018年-2020年)工作目标,加快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力争2020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像乔村村的秸秆肥料化利用试点项目,通过收购农户秸秆、农家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规模化生产有机肥,让村民对增收致富有了盼头,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也有着现实的促进意义。

制作:王璐璐(见习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_SVH2wBmyVoG_1ZMu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