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她是一个传奇(上)

2019-06-22   百荷书房

她是一个传奇

文/踪影

题记:她是一个平凡女子,也是一个奇女子。

一.


春秋古越国,苎萝村浣纱溪畔有一对夫妇,妻子溪畔浣纱,丈夫打柴卖柴,以卖柴浣纱为生,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那是一个日薄西山的傍晚,樵夫背着高高的一大捆柴薪,从山上回家,当他路过浣沙溪边,看见怀孕的妻子拖着笨拙的身体在溪畔浣纱,她前后、左右地忙碌着,一会儿在溪水里漂洗,一会儿把洗干净的衣物放进身边的木盆里。樵夫在大远就盯着妻子看,看得眼睛一时涌上一股酸酸的潮迷蒙了眼睛,那是心痛怜惜的泪水。樵夫背上的柴薪的好像越走越沉,樵夫禁不住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歇歇脚。他朝着妻子喊了一声:“喂——”随即把肩上的柴捆放在溪畔。溪畔不远处有几个小小孩童在戏水玩耍。樵夫笑眯眯沉醉、凝视,目光追随着几个孩童的身影,用心用情地望着,眼眸放出羡慕之光。那光束随着孩童们的嬉戏、跑动,热烈、亲切、向往……


樵夫十几岁就跟随父亲上山打柴,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向山神讨生活。

前两年,终于取来一位邻村的小家碧玉为妻。妻子的勤奋,让樵夫心生怜惜,更是十分的欢喜与满足。山村人家,能够取到勤奋能干的媳妇,当然是一份福气。樵夫把目光从那几个小孩子身上收回来,死死盯着妻子,嘴唇努了一下,想再“喂”一声,可是终究没有喊出来。但还是被浣纱的妻子看见了。

爱人之间是心有灵犀的,妻子站了起来,在那长长的衣襟上沾干了手上的水,满面的笑纹,像春风吹皱了的湖水,水波潋滟满含春意,妻子笑吟吟地走过来,深情地望望丈夫,再盯着樵夫背后柴薪,说:“惜点力气喏,这么重啊?”她娇俏的杏眼看着丈夫,面颊上飘来两朵云霞。樵夫看着妻子,笑着拉了妻子的手,目光望向了妻子的肚子。妻子明白丈夫的意思,有些羞涩,也有点骄傲,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了两个字:“你呀!我这还有许多没洗完呢,……”妻子只是在丈夫面前稍作停留,便回到溪畔,继续在清清的水流里洗涤衣物。

樵夫三十好几了,只从前年娶了妻,盼的就是妻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为他生个儿子,便是终生依靠了。只从知道妻子怀孕那天起,他打柴的时候老是走神儿,总是想象着有一个儿子,围绕着他叫爹的模样。每当此时,他就偷偷地笑,不言不语,但那笑的余韵总是悠长而明媚,荡漾往复在他的周遭,就是那山里上的鸟儿鸣也增添了几分悦耳。

樵夫向往初为人父的神圣与自豪,想到妻子将要分娩,他背起砍柴的斧头,步履轻盈如飞地进山。心中似有一股清风吹拂,眼前的青山秀水似乎格外清新舒爽,夏日火辣辣的太阳,似乎也不再热辣辣炙烤他的身体。一切都是那样的舒爽顺意,好像有神的点拨,砍柴时,大脑里飞过许多撩拨心旌声音和画面。他忽然想起在哪儿听过的小调:“蒹葭苍苍……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他想不起下面的词了。樵夫哼着下面的调调,想起了那美好的一幕:那一日他进城给大户人家送柴,隐约从楼上传来女声歌唱。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静静地听那似远似近的歌声,若不是管家招呼他,他似乎忘记了柴房的位置。

樵夫歇了一会肩,又“喂”了一声妻子,说:走了啊。

樵夫背着柴薪,再次送往有女子歌唱的那个东家。心就不由自主想起那声音,走路脚步也不由自主地飘忽起来;眼也忍不住四处逡巡,寻找那日飘来女子歌声的方向。但那声音好像已经消失了几个世纪,竟然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樵夫妻子忙碌了一天,晚上被临产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樵夫叫来了产婆,之后心急如焚地被挡在门外,等待屋内的消息——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婴儿的啼哭声。樵夫终于听到了一声震颤心灵的哭声,哭声一下攥住了樵夫的心,他激动得两眼闪着泪花,连声说:生了、生了,生了……樵夫原本盼望妻子能够生个男婴,却不期而至,生了个女婴。女婴出生后,产婆欢天喜地给樵夫说:“恭喜樵大,母子平安,孩子和母亲一样,生得好漂亮。”樵夫并没有领会产婆的话,打躬作揖说:“谢谢婆婆,谢谢婆婆!”说着一边急忙忙给婆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赏礼。

樵夫兴奋地进到屋里,傻呵呵地笑着,说:“樵大有儿子了,俺有儿子了,呵呵……”妻子不忍心否了樵夫喜翔,便默默地虚弱地说,小小人儿,没啥好看的,让孩子睡吧。”樵夫揶揄片刻,说:“他是我儿子,我……我要看……”樵夫得知妻子生了一位千金,而不是男丁,憋了好几天没说话。孩子满月的时候,妻子要求樵夫为女婴取个名字,樵夫淡淡地说:“我们住在西村,就叫她西施吧,……”

西施出生之前一晚,樵夫妻子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坐在床沿上,手里捧着一支长长的细茎、小小的花瓣,美丽的花朵飘着淡淡幽香。她想知道那开着的花儿,是什么花。?她想问问天天上山打柴的丈夫……可是,就在她问出声的时候,感觉是被丈夫推了一把,忽然惊醒了。

原来是肚子痛,把梦给惊醒了。是要生了,她叫樵夫赶快起来,去叫产婆。

据后来的考据家研究,当初樵夫的妻子手里捧着的是“格桑花”。象征了女儿西施。格桑花不仅美丽,更因为她生长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西藏高原,她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模样。然而,风愈狂,她愈挺;雨愈打,她愈翠;太阳愈曝晒,她开得愈灿烂。有人也叫她“格桑梅朵”,她是藏族期盼幸福吉祥,寄托美好情感的吉祥花。

吉祥花。越国古都。不知道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神灵的喻示?也许西施就是西藏高原佛祖的圣灵之地,给越国送来的吉祥,送来的福音!

西施借这位手捧着“格桑花”的女人的子宫里,诞生到了诸侯纷争时期的越国古都,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苎萝村。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更适宜于人类居住。宏阔美丽的钱塘江,奔腾不息的江水,在这里稍微歇息,惠及此地世代子孙,再次启程开始了漫长的征途。

西施生的美丽,且聪明过人,樵夫越来越喜欢这个女儿,他为西施取名夷光。夷光长到十多岁,便常常陪伴母亲到江边浣纱,她模样靓丽,又聪明体贴,受到街坊邻里的盛赞,更使樵夫和妻子感到无限欣慰。樵夫每天打柴卖柴,妻子照常浣纱操持家务。夫妇两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出落得纤腰如柳,面若桃花,婷婷玉立,走路如清风摆动杨柳。是那种“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丽。

更奇的是,西施每每随母亲到溪畔浣纱,溪水便散发出淡淡幽香,水里正在戏水的鱼儿,便屏住呼吸,停止了摆动浮戏,失去了浮力的鱼儿,纷纷沉入水底。

西施,成为苎萝村一带远近闻名的奇女子。

一时间,邻村的姑娘小伙,都好奇地来看西施浣纱,这期中有一位绰约少年,他是楚国的范蠡。范蠡出生于读书世家,自小熟读兵书,且善于谋略,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听说了西施的故事后,为一睹西施芳容,不惜拔山涉水,远道而来,久于江边伫立,等待浣纱女西施到来,以解思谋已久的渴望。

他终于看到西施与母亲结伴,翩然而至。范蠡眼前一亮,如一道辉光闪烁,刹那间照亮了心灵。他惊诧地站着,不知所措,木讷揶揄痴痴地看着玉容生香,秀色可餐的西施。此时此刻,他若是迎上去,吟诵那首现成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许会让西施惊愕,或者不屑一顾。然而,这位翩翩少年郎,也许是碍于西施母亲在场,也许是惊诧于西施美貌。范蠡这位饱读诗书侃侃而谈潇洒不羁的少年,竟然一时木讷,哑了声息。他敛声屏息地愣在那儿,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他走到江边,掬起江水,洗了一把脸,嗅了嗅手上西施浣纱的水味道,确实似有花香,他陶醉二迷离地嗅着那淡淡的幽香,似乎心醉神迷……最终,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再次深情地望着在河边浣纱的西施,有许多话语哽在咽喉,在心里翻来覆去地转着,使他本来智慧的大脑一时笨拙到了停止思维。他试图迎上去,拉着西施的手,说出自己的心愿。可是,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从何说起……最终只能是恋恋不舍地原路返回。



自从见了西施之后,范蠡便萌生了一个最大的理想,到越国去谋一个差事,岂不是美满幸福。于是,范蠡到了越国。然而,到了越国后的结果,却是出乎他当初所料。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军事人才,政治人才,深受各诸侯国青睐,范蠡一心要到弱小的越国谋事。公元前496年,范蠡终于实现理想,进入越国,专为越国的强盛出谋划策。他原本打算找机会追寻自己心中的女神——西施。不料,在国家危难,遭受外敌欺凌,欲振国威之时。文种心生一计,打碎了范蠡的青春少男之梦。

在越国即将被吴国吞并的生死存亡之际,谋略家文种向勾践陈奏治国之道:“爱民。”“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劝谏越王把维护百姓利益当作治国之道。

文种还总结商周以来的征伐经验,提出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勾践采纳了文种谏言,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派使臣遍访美丽女子。得“浣纱女西施、好剑女郑旦”两位美女,准备送于吴王,在夫差卧榻之侧,安插卧底。以美色乱其心智,泯其斗志,耗其金帛,以达到里应外合灭吴之目的。

西施和郑旦进宫面见越王。

越王宠爱的一个宫女,见了过西施、郑旦之后,认为她们两个先天素质非凡,具备美人的先决条件,但并不等于符合了美人的标准。她向勾践献言说:“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美貌,二是善长歌舞,三是体态礼仪。”

于是,越王下旨开教坊,请乐师,教歌舞、训礼仪。经过三年教导,三年封闭式艰苦卓绝的训练,昔日浣纱女西施、舞剑女郑旦,举手投足如训练有素的宫中佳丽。翩跹起舞宛若一对翩然翻飞的蝶儿;明目顾盼,缱绻多姿,朱唇微启,羞云漫颊;云衣花容的西施更加婀娜迷人,好剑的郑旦更显飒爽英姿。这两个天生丽质,又经过严格训练的美女,正如两把隐形的匕首,即将刺向吴国的心脏。

对于夫差,她们无疑是两支美丽的罂粟花,两个性情不同的美人,无论夫差喜欢上哪一个,都将是一条不归的路途。而对于西施和郑旦,则是越王灭吴整个棋盘上的两颗棋子,与棋子不同的是这两颗棋子自从离开越国故土,便进入了一个未知的狼窝险滩,她们的居心一旦被识破半分,必将是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那么,这两颗离开了棋手的棋子,无论如何,其命运都将是一步险棋。



西施与郑旦前往吴国担当越王寻机灭吴的最前沿工作使命,临行之时,越王勾践亲自接见了西施、郑旦两位负有特殊使命的女子,并进行了关键的一次培训和安抚工作。越王晓之以义,明之以理。勾践把越国连年来的征战之苦,国家危亡,或者强盛的利弊一一陈述予两位女子。

肩负重任的西施、郑旦,向勾践施以臣子之礼,以表明她们这一去,是作为越国的忠臣,前往复命的,并非平常的女儿身。两位女子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和豪迈,更有小女子眷恋家乡的柔情与不舍。值得一提的是,范蠡也特别前往为西施、郑旦饯行,范蠡的前往,也许更多的是为西施。西施并非薄情女,也并非不解风情,然而,自从被越王选中奉献给吴王夫差那天起,她就开始学着忘却红尘情愫,三年的受训结束,她就被越王的灭吴策略彻底洗了脑。范蠡前来饯行,西施虽然心生欣喜,尽管她已经训练有素,但她还在心理上一次掩饰着少女的羞涩和矜持。

范蠡为了调节气氛,特地在越都一家内部餐厅,为她们摆宴。为了使自己更加名正言顺地请客,范蠡还专门请了文种。文种在,范蠡总会有所顾忌,有些想法也许会在萌芽中消灭。他这是专门为自己请来了一位纪检监察局的代理书记,监督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总不至于做出月初常理的事来。这时候的范蠡决心将儿女私情抛却在了九霄云外,他一心一意地想着怎样能够使西施顺利完成任务,能够平安无恙地活着回到越国。

然而,真能像范蠡想象的那样吗?

席间,西施、郑旦同样以君臣之礼答谢文种、范蠡,她们举止得体,落落大方。

然而,范蠡看到如此一位仙姿玉容,千娇百媚,款款深情的心上人,就要远赴异国,侍奉于吴王之侧,以身侍王。真是“怒发冲冠”无由发怨言,“壮怀激烈”无缘赋肝胆。那种欲罢不能的窝囊火,燃烧着范蠡大将军的激愤之情。

就在西施向他施礼的刹那,范蠡几乎是随着西施的“万福”站了起来。本来是要用双手去阻止西施的礼仪,想扶住她那婀娜的身姿,说一句客气的、亲切的、让西施记住一辈子的话语。然而,他还是知趣地客套了一句场面上的话,他说:“免礼、免礼。

两位姑娘此一去,别离故土亲人,舍身为国,范蠡无比崇敬,你们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是范蠡今生今世学习的榜样。深望两位姑娘身在异邦他乡多多保重!”范蠡说完这段话之后,一时间,竟然不知所以。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的范蠡,早已是面红耳赤,站在那里,内心翻卷起的情感浪花几乎吞噬了他的七尺之躯。

此一去,何日还?范蠡不知,西施不知;前路茫茫,驿路苍苍;吴越何时化干戈,玉帛可为我辈设?今日饯行话沧桑,何时重逢饮琼浆?细思量,实难忘。今日一别两茫茫。冰雪聪明的西施,早已看穿了范蠡的心事。

她何尝不是对范蠡一见钟情?如若不是国难当头,她肯定会和范蠡琴瑟合鸣,作比翼的鸟儿,双飞的蝶儿,或林间,或湖畔,或碧野……她和范蠡应该是嬉戏于湖面的鸳鸯,是双栖双飞的燕儿……西施心跳失律,竟然有些失态。她勉强地收拾起自己的胡思乱想,端起酒杯道:“谢谢范将军关怀,西施敬您一杯!”西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是一杯告别酒,也是一杯壮行酒,更是一杯爱情酒。这一饮而尽的甘醇也许是西施这一辈子的思念与牵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