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国难前赴后继:这群人,被飞虎队誉为“驼峰天使”

2019-11-29     国家人文历史

文 |林发钦

抗战期间,澳门有很多仁人志士、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支援祖国抗战救亡运动。1932年淞沪抗战,澳门柿山结义堂武术教头李福伍担任十九路军61师122旅第6团大刀刀术教头,率领队员与日寇展开肉搏战,使日寇闻风丧胆。1933年12月1日,镜湖医院议决成立救伤队,其目的是“以备地方偏灾,为公众之防卫”服务,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救治抗战伤员。1937年10月,镜湖医院值理会议决成立澳门中国青年救护团,公推徐伟卿为团长,梁彦明、高伯英为副团长,镜湖义务医生柯麟为训练部长,明确其宗旨是“训练救护人员应有之知识、技能与防空常识,使适应于战地及灾区内救护伤者病者”。其学员训练包括急救法、消毒法、绷带用法及实习、防空及防毒常识、护病学、防避弹击法、担架术等内容,其中柯麟医生亲自教授急救法。该团前后两期招收学员100多人。

1938年广州遭到日军大轰炸时,镜湖医院派遣青年救护队携带医疗器材和药物,开展救护服务;次年敌寇侵入中山县时,救护团曾数次携带充足的药物,前往石岐附近战区救护抗日伤兵和难民,受到当地军民欢迎。在广州沦陷的当日,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宣告成立,任命廖锦涛为团长,澳门教师、学生、工人、职员等踊跃报名参加服务团,其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才13岁。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6月,回国服务团组成11队,共160多人,前往西江、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抗战救亡。他们有的人负责动员和组织民众,通过举办夜校识字班、青年读书会、防空防毒讲座,组建歌咏队、游艺会,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演出街头剧与舞台剧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有的在第十二集团军担任连队政治辅导工作,参与招募和训练新兵,以讲授政治课形式,向士兵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士兵的抗战热情;有的参加军队的战地救护工作;有的在抗战前线成立军民合作站,组建向导队、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利用空闲的庙宇、祠堂作为来往军队的接待站,为前线将士提供服务。他们放弃相对安稳的生活,共赴国难,浴血奋战,凸显了澳门人的爱国热忱,其中梁捷、廖锦涛、侯取谦、马敬荣、黎景尹、陈寿彭等人为抗战救亡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澳门镜湖医院部分难童在留医所大堂合影

1942年创立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民主根据地,澳门刘帼超女医生在中山县三乡开设平岚博爱医局,为游击队员疗伤治病;濠江中学教师鲍雁波、区梦觉和郑少康等人,投笔从戎,在前线抗击日军;同时很多澳门青年学生奔赴五桂山、凤凰山游击区,其中总理纪念中学学生李成俊、周福荣、赖冠威、郑诚之,镜湖护士学校学生李铁、曾还、任艳华、朱碧,培正中学学生韦庆远、郑帝普、赵不屈、关英和钟铁坚,崇实中学学生刘光普、叶向荣,中德中学学生徐永铿(徐疾)、郑汝钿、钱景麟、任惠莲和刘国模(刘星),圣若瑟学校学生林枫秋(林峰),镜湖小学有李甘泉、司徒诚等人,他们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投身抗战洪流,其中总理纪念中学教师陈衡葆父子、青年教师冯剑青,总理纪念中学学生郑诚之、行易中学学生胡兆基、夜校学生陈君芝等舍生忘死,血洒沙场,书写了澳门师生抗战救亡的“青春之歌”。

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 6、7队出发前留影

抗战期间,澳门人满怀救亡热情,奔赴内地各战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抗战效力,体现了澳门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机械师吴势参与研制“乐士文”号飞机;李寿南先后在滇缅公路和第14航空大队做地勤工作;柳志彬、区文、杨霖开、徐汉中、陆海、徐曼秋、徐佩华、邓云龙等人,往来于滇缅公路运输军需品;何少初在昆明呈贡机场为抗战服务。澳门学生黄欢笑中学毕业转往香港玛丽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学习,响应宋庆龄组织的“中国同盟救护”的号召,前往昆明美军飞虎队照顾伤病员,是一位能讲流利英语的中国护士,被飞虎队誉为“驼峰天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Ryctm4BMH2_cNUgIT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