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的法华经变

2020-07-01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原标题:敦煌石窟中的法华经变

《法华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在中国广泛流行,主要有三个译本:(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27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7卷28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7 卷27品,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

《法华经》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见宝塔品》最著名,法华造像是佛教造像中最著名的题材之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讲观音的救苦救难。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位菩萨,在不同的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显教观音主要有净土系、华严系、法华系等三个来源,西方净土经典说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之一(另一身是大势至菩萨),戴化佛冠。《华严经》中说是住在普陀洛迦山的一菩萨,善财五十三参中曾参拜普陀洛迦山观音。最详细介绍观音信仰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上说观音能变化成男、女、天王等三十三种不同的形像,方便救度众生苦难,于是信仰者就将这一品独立出来,叫《观音经》,单独流行。唐以后还将浙江一海岛称普陀山,云观音在那里显灵,普陀山成为观音在中国的说法道场,与文殊显灵的五台山、普贤显灵的峨眉山、地藏显灵的九华山合称佛教四大名山。最早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可能是四川博物院藏南朝造像中的一件双观音造像碑,背面刻有许多《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容。

莫高窟第23窟 南壁 法华经变

莫高窟第23窟 北壁 法华经变之药草喻品与方便品

《见宝塔品》则是说,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已经埋在塔里的过去佛多宝佛居然塔中赞叹此经,并开塔门让释迦牟尼进去,连塔升天空中,并座说法,故事用意很简单,就是说明此经不平凡。佛教经典一般都说一个佛国只有一佛,是所谓“一境一佛”,这显然是人间“国无二主”的表现。(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中,释迦曾告诉阿难:“若世中有二转轮王并治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转轮王治者,必有是处。阿难,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法华经》出现二佛并坐说法的故事,十分罕见,体现了佛教平等思想。最早有具体纪年的释迦多宝并坐像是北燕太平二年(410)李普造金铜像,背面发愿文:“太平二年九月十一日李普为父造像一躯供养”。

《法华经》中有许多生动故事,最著名的是“法华七喻”,即火宅喻(譬喻品)、穷子喻(信解品)、药草喻(《云雨喻,《药草喻品》)、化城喻(《化城喻品》)、衣珠喻(系珠喻,《五百弟子受记品》)、髻珠喻(顶珠喻,《安乐行品》)、医子喻(医师喻,《如来寿量品》)。其中的火宅喻品说的是:有一大富长者,身居大宅院中,宅院四面起火,又有各种猛兽、恶鸟、毒蛇、魔鬼纷纷出现,而宅院中诸子尚在嬉戏,危在眉睫而不自知。外面的人进不去,长者在门外分别置牛车、羊车、鹿车三乘大车,诱诸子脱离火宅,均未成功。最后长者以大白牛车将诸子诱出,解除危险。“火宅喻”把三界比喻为火宅,里面充满各种痛苦,十分可怕,以三辆车来比喻声闻乘(亲闻佛的教导而觉悟得道者),缘觉乘(依照佛法,自我修行而得道者)、菩萨乘(即大乘,用六度佛法修行,利己利他,普度众生者),以长者比喻佛,象征他能超越三乘,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道路,用佛教的专门术语来说,是“会三归一”的“一佛乘”理论。

莫高窟第419窟 西披 《法华经变·譬喻品》

敦煌北朝洞窟的法华图像不多,均为释迦多宝并坐像,见于北魏259窟(正壁雕塑)、西魏285窟、北周428、461窟,西千佛洞8窟也有一铺。隋代释迦多宝并坐像见于276、277、303、394窟,独立的观音经变(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见于303窟,有35个画面(一说38个,一说44个),表现观音救苦救难、三十三变化身。419、420窟窟顶的法华经变则包含有若干品的内容,学者一致认为这两窟的法华经变粉本来自中原。419窟窟顶法华经变画有譬喻品、化城喻品。420窟窟顶的法华经变画有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见宝塔品、普门品等5品。至唐宋时期内容更加丰富,绘出各品内容。

敦煌石窟有法华经变36铺,其中榆林窟有1铺。

隋代2铺:419、420窟。

初唐5铺:202、331、335、340、341窟。

盛唐2铺:23、31窟。

中唐6铺:144、154、159、231、237、472窟。

晚唐8铺:12、85、138、156、196、232、459窟,榆林窟36窟。

五代8铺:4、6、61、98、108、146、261、396窟。

宋代5铺:55、76、431前室、454、499窟。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