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庸 郑卫明
2019年,美国继续向全世界举起贸易战的大棒,英国脱欧闹剧越演越烈,法国大罢工,拉美国家暴乱不断上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西方经验、西方模式及西方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不断提升的经济发展体量及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逐步显现,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倍显珍贵。
从2019年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种现实的演变对国民心态正在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还可以发现中国青年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的阅读理想和抱负不只是从文化觉醒到文化复兴,更力图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新表达中国,发掘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价值。正如孟子所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主体觉醒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是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的一百年,民族存亡的危机,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检讨和批判。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自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以来从未有过的变局,当时的知识界全面揭露旧传统丑恶面,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由此而建构的对于世界的新的认知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人追赶列强的需要,同时却不自觉地遮蔽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完整的世界图景。
进入21世纪,中国在科技、制造、贸易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经济和物质高度发达之后,民众对于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了。文化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也为传统文化觉醒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新兴群体的形成,成为文化觉醒的推动力量。新兴群体决定了文化的发掘、传播、成型、发展。这一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中国90后和00后的认知中,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贫穷落后的记忆只在书中,祖辈、父辈的口中听说过。他们有着有高度的人文素养,网络又为其打开了全世界的窗口,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外来文化的单纯灌输,在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性、归属感让青年群体尤为看重。他们主动发掘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
注: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
从本期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中,我们发现,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高居阅读需求第一位,超越文学这种最热门的沉浸式休闲阅读。从这种阅读偏好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年努力探寻社会本质,开阔视野,发现新的文化可能性。
结合最新数据,在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的覆盖人数相比5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在音频平台荔枝app上,与古风相关的直播接近全平台所有品类的15%,用户以90后的学生群体为主。中央民族乐团的蔡阳在直播平台上演奏二胡,普及相关知识,一场直播有超过20万网友观看。在斗鱼上,一个直播写书法的主播就有近5万粉丝;花椒上,一个男主播弹古筝吸引了超16万粉丝。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传统文化开始借助视频、音频、电商等新兴渠道,不断迭代和裂变。文化繁荣与时代兴盛互为促进,这股文化觉醒的潮流与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相互激荡,滚滚前行。
文化复兴的内在动力和必然性
中华文明屹立数千年不倒,仍然焕发强大生机,这是源于内在文化先进性的支撑,正是这种先进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让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让西方社会经济理论失效。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如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主义时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中华文化、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既是对世界认识和解释的不同框架,同时也意味着世界未来“文化话语”竞争的三大格局。
然而,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塑造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急切心态和实用主义方法。西方国家挟其工业化现代化势能,建构了庞大而复杂的世界知识体系,并以此解释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与世界历史的演变。
几十年巨大的国家成就和社会进步,渐渐帮助我们找回了失去上百年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正在走向历史性复兴。这种复兴不是回归两千年儒家传统,而是继承和发展那些今天仍然焕发生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和刚健等文化精神,它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国人的主体文化意识。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四夷”的朝贡体系。五四新文化运动粉碎了这个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的自画像以贫穷落后为主色调。但中国的未来,必将更深地介入世界秩序重构,要重塑中国人完整的世界观,探寻人类文明新的可能性。
从中国青年阅读指数中可以发现,当代青年重新表达中国的行动已经开始。
注:2019年11月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阅读热度词云图
从哲学及社会科学阅读域阅读热度词云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青年的阅读视野倾注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文化、国学等宏大主题上,中国青年的阅读抱负不只是自我精进,更是在国际视野中发现了复兴文化、重新表达中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造词:表达的革命
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虽然是一场完成了文言向口语化转化的运动,但同时也是中国语言西方化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大量的重要概念,经过日语的转化,形成了今日我们思维结构的组成部分:比如帝国、民族、民族国家、主权、政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我们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结构。
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必须跳出西方叙事的范畴,跳出西方的语词背后隐藏的价值判断。中国纷繁的、丰富的奋斗历程、宝贵经验必须给出以中国为主体性的表达,以切中中国的实际。
中国青年已经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他们在网络亚文化群体中展开造词运动。近年来,网络新词层出不穷,90后、00后更是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被戏称为“黑话”。
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青年通过自黑式造词进行日常表演与自我呈现,从而完成快节奏生活压力下的自我释放和治疗,达到进退自如的目的。如“凉凉”“真香”等词。表达立场和态度则采用幽默、调侃的话语方式,在戏谑的传播语境中调侃社会现象。这类话语基调都是“你懂的”,用巧妙的话语风格躲避了针对性的讽刺,却又从中获得了发泄的满足,从而实现对当下生存境遇的突围。
对话语规则的解构与再结构则采用无厘头式造词。在日常交流中,一个充满逻辑性的对话往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无厘头的对话则比较跳跃和随意。其背后早已不是对交流对象的评价,而是用这种方式筛选交流双方是否处于共同的语境之中,是否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说是价值取向。
针对当代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中国青年自创熟人式对话,作为对社会距离的弥补。例如“亲”“迷之微笑”等,通过熟人式对话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这不仅能有效降低沟通成本,还能让冰冷的网络富有温度。更深层次来说,这是中国青年对传统和合文化形成的人与人的温暖感、亲密无间感创造式建构。
近年来,不少网络新词被《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词典》收录。由中国青年主创的网络流行语打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和言行。这是话语权力关系的体现。中国青年旨在发动一场语言的革命,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结合当下现实,重新表达更为美好的中国。
如果说20世纪一个走出物质贫困的世纪,21世纪将会是一个走出文化贫困的世纪。我们不妨重温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那句话:“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在等待着心灵。”
本期详细指数报告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