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洪水而天下平。三峡工程的建成与成功运行,圆了几代中国人治理长江的梦想。因为蓄水,三峡工程淹没城区2座、县城11座、集镇114个。在淹没的县城中,有一座并不靠长江,但整体被淹没,成为搬迁规模最大和移民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它就是开县。
向小群原籍开县渠口镇。2006年,向小群一家人离开了4间大瓦房,奔赴合川县的新家。他们是开县第3期外迁移民,那一年,渠口镇691名开县人为三峡大坝让道。
开县老城搬迁纪实照片 艾陈权 摄
向小群还记得离开开县的日子。那天天很热,他把老家的门牌号摘下做保存,蔬菜种、石磨、凳子、背篓都一一装上了车,甚至一块竹篾他都不舍得扔掉。想到10月份河水就要淹到他家门口,向小群将全家人召集起来,在老屋前拍了一张全家福。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开县人,被安置在开县移民新城。刚刚改制成立的开县供电公司,担起了电力迁复建的重任,旧城房屋拆迁到哪里,就把电停到哪里;新城移民迁建哪里需要用电,就把电送到哪里。
2006年,开县打响旧县城移民拆迁清库攻坚战。向小群记忆中县城闹市区的中集火电厂也被拆除了。这个厂曾是开县自有主力电源点,多年来为促进开县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用电作出了贡献。
中集火电厂 资料图
承担了三峡库区三分之一的搬迁量、投资量和工作量的开县,是当之无愧的整体搬迁的移民大县。要让移民搬得出、住得上,安稳致富,电力保障必须可靠。2008年3月,位于开县东华镇高楼村黄泥磅的220千伏东华变电站开工建设。一年半后,开县电网成功实现从110千伏向220千伏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了与大电网的连接,三峡库区最大移民县的供电瓶颈由此打开。
“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当时我们吃住在工地。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热情很高。”东华变电站现场项目经理黄建斌重提当年建设220千伏东华变电站时的情景,至今难掩内心激动和自豪。当时缺经验、少技术,但开县供电公司员工力排困扰,多处学习取经,顶着炎夏酷暑,保质量、赶工期,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座220千伏变电站,为聚集着众多三峡移民的开县新城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服务返乡创业,供电有保障,企业添动力,十几年前,三峡移民离开故土外迁安置;十几年后,“孔雀东南飞”的景象逐渐被返乡创业的热潮所取代。
来到合川后,向小群辛勤拼搏,建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当年一同移民合川的很多人前往深圳创业,向小群也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员。2007年,向小群在深圳做起了纸箱生意,一干就是十来年。
2016年,开县撤县立区,改名开州区。2018年,向小群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创业氛围的变化。高速公路两旁建设起工业园区,厂房鳞次栉比,不少返乡创业企业已经入驻。当年背井离乡,忘不掉家乡的好,如今是不是可以回来了?向小群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他回到深圳后,开州返乡创业的多种优惠政策陆续传入了他的耳朵,他下定决心把纸箱厂搬回老家。
2019年3月,向小群的公司在开州工业园区落户生根。
回乡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起初挫折也不少:成熟技术工人缺乏、供应商产品质量不高、资金周转困难……但减土地租金、培训工人等政策帮助向小群闯过了这些难关。
向小群有多年办厂经验,对用电成本很敏感。回到开州后,工厂用电成本偏高的困扰再没出现过。园区里就有供电服务中心,供电员工经常来向小群的车间转转。“设备配置过大、生产班次安排不合理、无功补偿不足等问题,都是他们帮我找到的,真正帮企业省了一笔钱。”向小群说。
如今,向小群的公司经营稳健上升。从开工生产到目前,工厂共生产销售各级别、各类型纸质产品7.8万件,产值超过1400万元。目前,开州工业园区已累计入驻企业超百家,提供2.5万个就业岗位,成为返乡创业基地。
比三峡移民向小群回来更早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就外出打拼的一些人。“中国有温州人,重庆有开州人。”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开州人背井离乡,奔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打工或经商。据统计,当时外出务工、经商达50多万人,是全国外出务工大县。
开州区赵家镇临近高速公路的赵家工业园区里,今年47岁的张艳霞正在车间工作。30年前,她随着熙熙攘攘的打工流去了深圳,先后辗转过上海、宁波、东莞等地。5年前,为照顾父母,她回到家乡,来到同是返乡创业者集资创办的紫建电子公司上班。
紫建电子是一家电子精加工企业,2011年入驻工业园区。在它的锂电池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整齐排列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这里每天生产10万个锂离子电池,其中一半产品供应华为公司。
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营商环境的改善,给紫建电子带来更多支持。全新自动化车间建成投产后,企业用电量大,可靠性要求高,供电公司将紫建电子纳入大工业用电体系,指导企业低谷错峰用电,一年帮助紫建电子节约电费近200万元。
截至2019年6月,开州32家工业大客户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占大工业总用户的23.88%。半年来,供电公司帮助企业客户办理改类、暂停、减容共计32次,减少富余用电容量1.61万千伏安。
服务美丽开州,为生态让路,为库区添美
初秋的汉丰湖边,居民们散步、垂钓、骑行,尽情享受“城在湖中、湖在山中”的怡人美景。夜幕降临,环湖灯饰点亮了整片湖区,与湖边新城的万家灯火共同构成了满城璀璨的美景。
汉丰湖畔,灯光璀璨 王会成 摄
开州本没有湖。因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开州才有了汉丰湖。
三峡工程秋冬蓄水发电水位为175米,春夏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库区两岸因此形成了水位落差高达30米的消落带。开州老城因三峡工程而迁,新城就迁建在消落带边上。在搬迁的头几年,一到枯水期,消落带的河床就裸露出来,留下大片垃圾和腐烂植物,太阳一晒臭烘烘的,蚊虫苍蝇到处飞。
为了改善开州新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流经开州的澎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水位调节坝。夏季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至145米时,水位调节坝下闸蓄水,将紧邻新城区的消落带变成城市内湖,汉丰湖由此而来。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汉丰湖的形成,原本脆弱的消落带化身为一道生态屏障,上千亩桑林、成片的荷塘,为裸露的消落带披上一件绿衣。每天早晨,不少一身运动装、背着大背包的职场人,会沿着汉丰湖跑步到单位。
刚刚建成那几年,汉丰湖并不那么美。因环绕在开州移民新城和多个集镇之中,湖区上游河道受乱挖乱采、乱倾倒垃圾废水等侵害,湖水污染严重,天气一热就散发出一股鱼腥味。汉丰湖治理直接关系到数十万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保护汉丰湖的一系列治污举措开始陆续实施。
垃圾变能源,生态成闭环。2013年,汉丰湖南十公里处的开州垃圾发电厂开始筹建。如今,这座发电厂每周都会处理从汉丰湖运送过来的水上垃圾,每年处理垃圾超过20万吨,年发电量6696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全部进入大电网消纳。为此,开州供电公司新建35千伏变电站3座,扩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112兆伏安。
110千伏中集变电站
2014年,历史悠久的河长制来到了汉丰湖,一千多名现代河长走马上任、领衔治水。他们管控水岸线,带领老百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从源头上控制住汉丰湖的污染增量。同时,挖水塘种水生植物、挖坑种耐水淹乔灌木等一系列修复工程相继实施,如今的汉丰湖荷叶婷婷,几百种生物栖息其中,极富自然野趣。
除了河长,汉丰湖也有电力守护人。韦忠是开州城区配网的活地图,线路名称、配变位置和参数、导线金具数据、各地配电房情况等,他都了如指掌。除了正常的巡检,他还会抽午休时间或下班后到河边走一走、看一看。近年来,开州供电公司在环湖便道建设环湖灯饰带、实施景观生态缓冲系统工程,建成投运110千伏变电站6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电力高低压线路1000多千米。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开州儿女也收获了金山银山。现在,汉丰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来开州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8年,开州共接待游客900多万人,旅游综合收入5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