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情圣”诞生背后,是百年前这位年轻人以戏剧挑战新兴电影的励志传奇

2019-10-28   文学报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看点(点击查看)

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 | 中国插画师摘得BIB金苹果奖 | 卢浮宫举办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大展 | ......

1897年12月27日晚,法国巴黎的圣马丁剧院里,笑声和掌声几乎要掀翻屋顶,观众中不乏莎拉·伯恩哈特这样的舞台女王。这是青年诗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剧作《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又名:大鼻子情圣)首演,媒体报道说,谢幕时演员返场了40次,这样的盛况堪比1830年2月25日维克多·雨果的《欧那尼》首演。

在这部轰动剧作之前,罗斯丹的创作并不顺利,他根据12世纪故事创作的韵文戏剧《远方公主》遭到了崇尚现实主义的剧作家萧伯纳的严厉批评。但《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却令法国人看到了继雨果之后浪漫主义的新希望。

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康斯坦·柯克兰是首位饰演西哈诺的演员,他的“大鼻子情圣”形象曾被印上邮票

据说,西哈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形象,历史上确有其人,和戏剧中的西哈诺一样,他也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样有个大鼻子。他曾经参军,战争中负伤后回到巴黎,成为一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月球航行》《太阳之国》充满奇思妙想,被认为启迪了后来的儒勒·凡尔纳和乔纳森·斯威夫特,为科幻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他的死亡也充满戏剧性:在拜访赞助人时,一条木梁掉下来砸在他的头上,去世时年仅36岁。这也与戏剧中西哈诺的死亡原因相似。

西哈诺·德·贝热拉克肖像画

《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塑造了一个浪漫致死的“骑士”形象,西哈诺潇洒而骄傲,伶牙俐齿,剑术高超,对于外界的攻击总能飞快地回击,但这一切并不足以让这个人物成为经典,真正打动观众的是隐藏在他的攻击性下的软弱,那种略显悲壮的高尚——因为对样貌的自卑,让他一生都在压抑对表妹罗克萨娜的爱,甚至还用自己的诗采,促成了罗克萨娜与他人的姻缘,直到临终时才吐露这个秘密……

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唤醒了人们对雨果的杰作《巴黎圣母院》的记忆,在19世纪末法国沉闷悲观缺乏理想的社会背景下,罗斯丹创造的西哈诺成为了“美”的代名词,他成为所有浪漫主义者的灵感源泉。

凭借《西哈诺·德·贝热拉克》的成功,罗斯丹34岁时以最年轻的作家身份入选法兰西学院。为了写出下一部杰作,1903年,他搬到普罗旺斯,但他之后的创作却始终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1918年,备受桂冠之重的罗斯丹被一场流感夺走性命,留下两部酝酿多年、却并未完成的作品。

埃德蒙·罗斯丹入选法兰西学院时的留影,34岁的入选年龄创下了当时的记录。

1990年电影《大鼻子情圣》上映,西哈诺的形象风靡了世界,热拉尔·德帕迪约凭借这部影片折桂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首演版《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在法国热演一年,很快被翻译成英语、俄语、德语等,风靡欧洲。在二十世纪法国,这部剧上演了两万多次。1990年电影《大鼻子情圣》上映,热拉尔·德帕迪约凭借西哈诺一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2014年,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对剧作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再次将它搬上舞台。可以说,这部剧作已成为最受广泛认可的法国戏剧之一。

时隔多年再看《西哈诺·德·贝热拉克》,这位“大鼻子情圣”的人生选择依旧有振聋发聩的现代意义,正如有评论所说:

在一个随意捏造真理的世界,提出“真理是客观”的傻瓜,会像西哈诺的鼻子一样可笑;在一个浪漫沦落为一夜情的时代,西哈诺对罗克萨娜的纯洁忠诚的爱是那么可贵;在勇气被怯懦所腐蚀的当下,西哈诺的战斗精神要求人们充满欢乐的自信;在没有人敢特立独行的“平等主义”潮流中,西哈诺昂起头颅提醒我们,那些鼻子翘在空中的人可能并不是骄傲自满,他们也许只是在盯着星星看。

2018年,法国导演亚力克西斯·马沙利克自编自导,将罗斯丹创作《西哈诺·德·贝热拉克》的过程搬上银幕。影片完美地还原19世纪末法国的风土人情,高雅诙谐,最后半小时用高超的技术手段一气呵成地还原了剧作首演的场景,复原了戏剧媒介的灵魂,令观众有淋漓尽致的观赏体验。

让我们一起走进埃德蒙·罗斯丹和他笔下的西哈诺的故事。

埃德蒙(法国/比利时)

编剧/导演:亚力克西斯·马沙利克

主演:托马·索利韦尔 奥利维埃·古尔梅

1895年,法国巴黎。世界正发生着剧变,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可对于年轻的无名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来说,最迫切的事还是如何让观众接受他的韵文戏剧。素有“舞台女王”之称的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极赏识他,可即便如此,他的剧作每次上演总是喝彩声寥寥,“冗长”“无趣”,评论界对他毫不留情。看到新兴的电影院吸引了大量观众,埃德蒙内心十分沮丧,“戏剧就要完了,只剩下那些动态图像放映室”。

两年过去了,埃德蒙还在不停地写作,废弃的纸团堆积如山,孩子们哭个不停,妻子购买食物都要赊账。这天,莎拉·伯恩哈特突然出现在他的公寓里,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她就说已经把他推荐给了当时最著名的演员康斯坦·柯克兰,并且预定了圣马丁剧院的档期,“现在就差你的剧本了”。

埃德蒙惴惴不安地走进圣马丁剧院,还没等他开口,柯克兰就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四幕剧太长,三幕足够了,悲剧使人消沉,还是写点喜剧吧……你写了什么?题目是什么?”“我写的是悲剧,啊,不,是喜剧。题目是……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在柯克兰连珠炮似地追问下,埃德蒙结结巴巴边构思边说:“他是一个诗人,死于决斗,长相丑陋,有个大鼻子。”柯克兰当即拍板通过,但离演出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埃德蒙的笔记本上只有一行字。

埃德蒙最好的朋友莱奥是个英俊的演员,却毫无学识,他想要追求戏剧服装制作师让娜,可对方却是个热爱文学的姑娘,尤其喜欢埃德蒙的作品。莱奥只得向埃德蒙求助,却要求他不能亮出真正的身份。埃德蒙不得不一边构思剧作,一边帮助莱奥,看到莱奥鹦鹉学舌般重复自己的情话,而让娜妙语如珠的回复令埃德蒙突然有了灵感:他要写一个李代桃僵的故事,西哈诺是出色的诗人、骑士,却因为样貌丑陋、长着个巨大的鼻子而自卑,只得把对表妹罗克萨娜的爱情埋藏在心底,当得知罗克萨娜爱上了英俊却不学无术的军官克里斯蒂安时,他答应替克里斯蒂安写情书,借此一诉衷情……

这个绝妙的构思让柯克兰大为赞赏,剧院赞助人趁机提出让中年女演员玛利亚·莱戈扮演罗克萨娜。埃德蒙一边创作剧本,一边以莱奥的名义给让娜写情书。他发现,自己和让娜的情书往来几乎可以直接写进剧本,这让他背负着对莱奥的愧疚,同时还要不断向妻子解释,自己遇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灵感。

排练磕磕绊绊地继续着,意想不到的状况频发:柯克兰想让自己的儿子演个重要角色,可小胖子连最基础的发音都不过关,玛利亚一会儿嫌台词太少,一会儿又为了台词太多发火,赞助人时不时来巡视,提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见……最让埃德蒙发愁的是,莱奥终于还是发现了他和让娜的通信,而让娜又成了玛利亚的服装助理。埃德蒙只得向二人坦白,让娜是他的罗克萨娜,他的缪斯,他的灵感来源。

演出的时间越来越近,埃德蒙终于写完最后一幕,他含着眼泪给演员们读剧本:“十五年后,修道院里,克里斯蒂安死后,罗克萨娜隐居在那里,穷困潦倒的西哈诺每周来探望她。舞台上会有一棵树,这天,西哈诺迟到了,他第一次要求读克里斯蒂安最后写给罗克萨娜的那封信,夜幕降临,罗克萨娜突然明白,原来西哈诺才是这封信的主人。他被迫承认了这份沉重的爱。她问西哈诺为什么要在今天打破这份高贵的缄默,西哈诺摘下帽子,头上满是鲜血,早上他被一块巨木砸中,用了最后的力气赶来……”所有人都被这结尾打动了。

克服了重重困难,《西哈诺·德·贝热拉克》终于如期上演,可就在大幕即将拉开时,玛利亚不慎踩到舞台机关,摔进地下室。千钧一发的时刻,埃德蒙决定让始终寸步不离跟着玛利亚排练的让娜顶替她上台。

演出开始,埃德蒙紧张得无法站在幕布边观看,他躲在走廊里,直到听见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笑声。幕间休息时,许多闻讯赶来的人涌进剧场的过道,刚刚演出结束的莎拉·伯恩哈特顾不得卸妆,也冲进了剧场。

扣人心弦的最后一幕开始了,舞台上有一棵几可乱真的大树,西哈诺轻轻背诵起那封罗克萨娜珍藏了十五年的信,在她的陪伴下,慢慢闭上了眼睛。大幕合上,全场寂静无声。片刻后,掌声如潮水般响起,观众们泪流满面,鼓掌欢呼,把一枝枝红玫瑰掷上舞台。

大幕一次又一次拉开,演员们一次又一次地谢幕,埃德蒙在欢呼声中与让娜告别,走向了自己的妻子。

1897年12月27日,《西哈诺·德·贝热拉克》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演员谢幕达四十次。在即将到来的20世纪里,这部巨作上演了两万多次,成为法国最成功的戏剧之一。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夏季文创嗨

文学报夏季文创 已上线微店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