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大保贝儿,全网统一ID
听说,詹青云发言结束,好多人都给双十一的购物车删了
没有陈铭的《奇葩说》,总觉得少了一些爱与温暖。
全靠詹青云,支撑着我看下去。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人民日报》谈了当下一些年轻人的“精致生活”:
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
很多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不久,收入比较有限,但是并没有因为“经济压力”,就放弃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用最贵的面膜,抢最热门的口红色号,去ins风格的店里喝下午茶,咖啡点首冲,甜点需要摆盘好看,背景得适合摆拍……
然后“花时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这种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的行为,被网友们统称为:“精致穷”。
穷的明明白白,活得开心闪亮。
《奇葩说》第六季,也“应景”的在双十一之前,推出了一道关于“精致穷”的辩题:
在当下,“精致”是年轻人中的流行词,并且逐渐开始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趁年轻,就要努力过精致,表面光鲜比什么都重要。
为我的喜欢买单,这有错吗?
一!点!也!没!错!
而“精致穷”,指的是当“月薪”与“欲望”无法匹配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精致”,而花去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钱去消费。
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文文大保贝儿非常喜欢詹青云的观点:
我们不是在为喜欢的东西买单,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买单,“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在用流量和网红告诉我们,这就叫精致”。
《上瘾》这本书里,对“消费一款产品”的过程这样描述:产品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激发了使用欲之后才会引起购买欲,从而实现消费。
在鼓吹“精致”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购买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最初想要选择的吗?
不一定,但很有可能,是经过市场环境的“熏陶”之下进化而来的“喜欢”。
就像詹青云说的:
精致的定义在于流量、网红、商家,可是榜样真的在读书、榜样真的在跑步,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商家们在乎的不是时间,在乎的是你瞬间提升又瞬间破灭的那一个瞬间,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爽感。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离精致的距离很近?”
“下单的那一瞬间。”
在别人定义之下、预料之中所打造的“精致”生活方式,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精致,而只是精致生活的“搬运工”。
詹青云是我的女神,可这场辩论,最能让我有共鸣的,是傅首尔的发言。
傅首尔说:
三年前的自己,第一次参加奇葩说大会的时候,那件西装420块钱,是我那几年最像样的一件衣服。
我那几年白天上班,晚上就是把孩子哄睡了以后,就在写字台边看书写作。
如果今天的我让观众朋友感受到我身上有一些光芒,是因为我把一个女人最美好的那几年,都花在了那张冷板凳上。
没有那个粗糙的我,就没有今天这个闪光的我。
如果没有那个知道自己应该买什么的我,就没有现在这个漂亮衣服可以随便买的我。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奥运会,我们生下来就长在跑道上,一生都要全力奔跑。
所以年纪轻轻需要一些勇气、需要一些耐心,也需要一些定力。
如果世界对我们不够好,量步而行小心翼翼,也不失为一种抗击方式。
傅首尔感谢自己伏案写作的粗糙光景,塑造了35岁的她——
这是对于辩题最贴近于生活的解释,也是生动的解答。
她让我想起了自己。
黄执中说詹青云:
贷款100万,在国外欠了很多钱留学去哈佛,却能安静地在地铁上读《庄子》。
在我心里,詹青云就是罗振宇所说的那类“灵魂精致的人”。
这类人,你怎么看他们,都是优雅精致的。
因为这些人的精致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学识、学历、谈吐,这些需要靠岁月去积累,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外在的精致”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消耗”,而“内在的精致”,却能为我们不停地产出。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有些“粗糙”的,而当我们让自己即使身在粗糙的环境中、过着粗糙的生活,却一样因为内心的富足,而感受到生命的充实。
这种精神层面上的精致,远比外在的精致更让你闪闪发光,引人注目。
就像詹青云一开口,你就会觉得,她真是一个精致又性感的小姐姐。
生活,有的时候,不是一个辩题就可以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作为成年人,“要精致,但不要穷”。
“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追求,也是对自己好的表现。
人生啊,就那么几十年,对自己好点,没毛病。
只是,正如詹青云所说,在这个“IP带货潮”来临的互联网时代,很多精致,其实就是“资本陷阱”。
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你?到底对你有没有用?
买的人,其实根本没有去思考,只要是“明星同款”,“网红爆品”就行,只要显得很精致就行,只要表面看上去像一场狂欢就行。(是不是想起来,某些保险产品停售的时候了?)
我听说,从詹青云发言开始,就有观众把购物车里的东西反反复复删了加、加了删,折腾了老半天。
To buy or not to buy,It's a problem.
可能我们都没有在意,“双十一”已经十一年了。
为什么这个“人造节”这么火?让你剁手也要买买买?
杨超越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我要通过外在来让自己精致一点。
能够打动你,就说明你的心里,一定有一个靶子。
这条裙子,是贵了一点,可是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真的上档次的。女人啊,就应该要对自己好一点~
我就问问,价值和品位,跟一条裙子有什么关系???
可是我们就是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啊,那说不定就会咬咬牙,像杨超越一样,在800元月薪的时候,买下700元的裙子。
“用了这个牌子的口红,就是女人中的女人。”
“喝了手磨的咖啡,就是有品位的小资。”
我们明明知道这些“标签”就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可是我们真的就好需要这样的“标签”,来让自己感觉到快乐一点点。
因为生活啊,实在是太苦了——
当“996”都成了“福报”;当生出来的孩子不叫“孩子”,叫“吞金兽”;当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了十年,都不能靠自己买得起房子;当生活成了“坨坨”味,我们确实就需要用“精致”把他包装成巧克力,让它能更好咽一点。
不然这日子,真的是撑不下去。
现在的文文大保贝儿,是一个物质欲望非常低的人。
要说我还有什么欲望,就是爱买衣服。
女孩子嘛,爱买衣服,我觉得问题不大~(我就是双标本人)
年轻人们都加班加到天昏地暗了,想买个新包包、想买支新口红,谁又有资格去指责她们呢?
生活真的太难太难太难了,给我们一个撑下去的“小甜甜”,都不行吗?
做了保险经纪人之后,我报了很多学习班、也参加了很多考试,考各种证。
所有在充实自己精神层面上、投资过的每一分钱,我都没有后悔过。
因为这些投资,让我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正向的变化,也有自信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级、更全面的“精致”。
世界上有很多精致,是不会崩塌的,这些恰恰是不太花钱的精致。
比如,学习。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取和舍所需要的机会成本,恰恰是赢得更大人生可能性的机会。”
这种“精致”,永远不会崩塌,永远不会消失。
“精致”代表了我们的欲望和野心,“穷”代表了我们的现状和能力。
当这两者并不能完全匹配,年轻人也没有错。
但如果是为了“外界的、别人定义的精致”而使自己变得很穷,可能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蔡康永说,你不要管精致不精致,粗糙不粗糙,你得定义你自己的精致。然后你一旦定义好了,就往那个目标迈进,剩下别人强塞给你的标准,姑且听之,不要受控于它。
我们可以认可自己的不配,但我们一定要努力让自己配得上。
消费主义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我也觉得,每个人有自己的消费观,真的很OK。
只是,在当下“消费盛行”时,务必“量力而行”。
永远记得,“精致”的标准,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希望我们又不穷,又精致。
能精致生活,也能享受“贫穷”的快乐。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