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英雄走好,逝者安息;浩气长存,家国永念。
愿生者奋进,守望相助,举国同心,人民安康。
今日(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开始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今天上午,举国同悲,驻足默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发布会上现场邀请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就粮食安全形势、春耕生产秩序、粮食储备使用等来回答媒体提问。
粮食够吃,不用囤积!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国家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造成国际粮价上涨,总得看,我国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看下面几组数据:
粮食产量。这些年我们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粮食库存量。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我国谷物进口量。我们国家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我们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超常规措施,稳粮食生产!
粮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吃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有14亿人,人人要吃饭、天天要吃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五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达到13277亿斤。多年的粮食丰收,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有效应对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今年,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
一是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
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的稳定。这也是多年少有的。
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在当前国家财力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有的还能有所增加。
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是稳中略增的,目前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总体顺利,应该说,粮食生产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我们坚信,只要责任压得实、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是能够稳住今年粮食生产的,也有信心、有决心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应急保障,体系完善!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从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做到了“四个有”,即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
第一个有,保障体系有支撑。我们构建了“三道防线”: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我们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这里有一组数据向各位记者通报一下,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
第二个有,市场波动有监测。我国建立起两级监测体系,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
第三个有,应对变化有预案。我们建立了从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第四个有,保供稳市有责任。我国已建立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强化统筹调度,要求各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目前为止,未动用过中央储备粮!
我国粮食库存的构成主要分三大类:第一,政府储备;第二,政策性库存;第三,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
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粮油应急,复工复产!
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时,正值春节假期,不少粮食企业也停产放假,粮油产量处于低位,但是全国粮油市场依旧运行正常,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的商场、超市的米面油供应充足,价格也稳定。一方面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有关,刚刚几位司长都介绍了。另一方面,全国粮油企业及时、快速复工复产,也对稳定全国的粮油市场起到关键作用。
疫情期间,加强了对全国粮油市场的调度支持,及时组织投放政策性粮食,保障生产原料,各省粮食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各地粮食应急企业在应对疫情防控期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主动担当作为,第一时间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国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其中已经复工4750家,复工率88.2%;复工企业的小麦和稻谷的加工能力每天96.2万吨,折合19.2亿斤,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14亿人吃一天多。
鼓励农民,种双季稻!
为鼓励农民恢复双季稻,农业农村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而且有些政策是多年少有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价格提高。2月28日向社会公布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一分钱,虽然不多,这是连续三年调低的情况下适当提高。
二是增加投入。我部会同财政部整合现有资金,主要整合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资金一共36.7亿元,支持主产区来恢复双季稻。
三是上下联动。不仅是中央财政拿钱,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早稻生产的支持。比如说,江西拿出产粮大县奖励25%的资金支持早稻生产,湖南省级财政安排2亿多元,支持早稻生产,主要用于集中育秧和机插秧。
总而言之:
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
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
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
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
——“粮食还是要吃新的好!”
记者:付振强
编辑: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