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是一座文化名山。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遗迹,
这是一笔留给后人的财富。
华山既以山势险峻著称,也以历史悠久而闻名,自唐以来,
有不少名家留下墨宝。
惊叹"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峭拔险秀之余,
更感山崖中多达千余的摩岩石刻,
点缀为华山一道独特的风景。
华山摩崖石刻溯源
华山为五岳之一,据说早在唐尧虞舜时代,就已成为巡守望祭的对象。祭祀神庙宇的兴建,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以后历代均有修缮整饰。或由朝廷按专款,重臣主事,或由地方集资,各界襄工。讫工之时,每立丰碑,以记其事,冀垂久远。再加历年各朝奉命祭祀之碑,森立庙庭,蔚为大观。一些碑颂铭赞,撰文者多系当时文学之士,书丹篆额者亦多当时书法名家,所以备受各方重视和推许。
华山景区的云台观,传说是北周武帝临轩问道士焦旷之所;还有三方石室,传说是唐金仙公主修真炼性之处;玉泉院是北宋陈抟隐居游憩所居。凡此大都属道教胜地,历代修建亦甚频繁,朝拜进香、人山修炼、登高览胜的人士众多,所以记事、记游、述怀感叹性质的碑碣刻石也很丰富。仅以碑记、赞颂、志铭而论,今有200通,其中唐代及其以前的有30余通。
华山金石题咏最早见于周剑汉鼎,《古今刀剑录》曾有著述。碑及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对宋以前的华山题刻进行研究和整理,写出《华岳题名跋》专著10卷,考察研究了自唐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后唐清泰二年(935)200年间532人对华山的题名。清代顾炎武、王宏撰又将华山石刻收编成册,并辨析真伪。乾隆年间毕沅将华山的一石一字,均收于《关中金石记》中。
华山摩崖石刻观赏
华山石刻以摩崖石刻为主,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被誉为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博物馆。石上书法,行、草、隶、篆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崖上字迹经多年风剥雨蚀,山洪冲刷,多有被埋没或字迹不可辨认者。经县文物局1980年、1986年、1988年3次普查,仅登主峰道路侧傍及主要景点计有摩崖石刻330多条。
奇险天下第一山 史江浦中山何三题 民国(峪口)
脱俗 磊园石成濬题 民国 (峪口)
寿山 传系陈抟书 宋 (峪道)
石门 一九八五年六月于华山,黄养辉题
仙境 宗应向和卿题 民国 (青柯坪)
杨仁甫赵仲丹两先生读书处 (通天观下)
杨逢春(1498~1553年),字仁甫,号西渠,明代同安县厦门人。明嘉靖四年(1525年)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华山西峰上另有一处“杨仁甫先生借寓读书处”题刻。
水飞石鸣,武用明王,丙戌秋 (响水桥)
凤笙鹤管,戊午冬,文翔鳯
通仙观,北斗坪下院,民国二十四年,邵力子题,重修主持高先生立。
民族本色 民国 (老君犁沟)
华岳叠翠,丛映皋 (北峰)
刘以汉,刘心屏,邢伯符,卢牛贤,游山纪念
志高云汉,朱松柏题
通天门 马理信题 (千尺幢) 万灵宫
光绪辛丑重九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太(华)诸峰
(千尺幢)
气吞东瀛,民国念七年初夏,黄陂冯龙同耀公及雨辰兄游此题志 (千尺幢)
民国念七年,即1938年。
冯龙(?-1987)国民党将领。湖北黄陂人。陆军大学毕业。抗战时期,历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军官总队总队长、预备第一师师长;1949年,任第五十七军中将军长兼汉中警备司令等。1949年去台湾。1987年9月23日在台湾病逝。
向前进,中华民国廿七年春 郭雄藩书 (老君犁沟)
老君犁沟,顾祝同题
顾祝同(1893.1.9-1987.1.17),字墨三。江苏省安东(今涟水)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
韩退之投书处
雄震关中,三十四年夏,偕内子张初静遍游诸峰,书此,然余于斯已三履矣。冯翊赵松泉。
冯翊,大荔县的旧称。三十四年,应为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内子,妻子。
赵松泉:大荔县乡绅,巨商。今大荔县有赵松泉民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松泉事迹: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荔县试改学署为劝学公所。赵松泉祖母捐巨款重修毁于火灾的文庙大成殿。清帝诰封“一品夫人”,并在东大街东口路北,树立石牌坊,上刻“圣旨”和“深明大义”四字,以彰其功。1940年秋,大荔县初级中学成立,姚一征任校长。县绅赵松泉为建校资助五万元。
峻秀,江苏陈正飞书
陈正飞,(1906~1986年)。历史学家,致力于世界史尤其是现代史的研究。原名文鹭,笔名振飞。江苏省昆山市陈墓镇(今称“锦溪镇”)人。192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嗣后,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云海,丁丑年九月,萧昌明
萧昌明(1886-1942),四川乐至县人,民国初期在湖南衡山“修炼功满”,自称“无形宗主”,开始在岳阳、宁乡、华容等地传教。民国十五年(1926)成立“天德圣教”,受到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军阀阎仲儒、王雅之等人的支持。萧昌明野心勃勃,拟复辟帝制,“以教治国”。
辛丑八月晓日,李经野莘夫,徐坊士言,埴士范重游。
辛丑八月,1901年农历8月。
李经野,(1855—1943年),字莘夫,山东曹县龚楼乡土地庙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
徐坊,清代官员,字士言,号醒生。今临清人。曾为宣统皇帝之师。出身官宦世家,捐为户部主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逃,徐坊追随而去。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尚书荣庆荐,越级擢升为国子丞。后为宣统皇帝之师。卒后为正一品封典,晋赠太子少保衔,谥“忠勤”,国史馆为其立传。
徐埴,山东临清人,徐坊之弟,晚清贡生,民国京城名士。其父徐延旭曾为广西巡抚,其兄徐坊为国子监祭酒,溥仪皇帝的老师,京师图书馆副监督。1928年清东陵被反动军阀孙殿英盗掘后,末代皇帝溥仪派耆寿民、宝瑞臣、陈诒重、徐埴等前往东陵勘察护陵,并办理一切善后事宜。徐埴食宿在东陵现场三十多天,真实详细的记录了东陵残毁的情形,记载了捡拾赎回散落珍宝和护陵的经过,回天津向溥仪皇帝禀报后,徐埴得到溥仪皇帝赏赐。此后,徐埴将于东陵所见编成《东陵于役日记》一书。
此处说“重游”,应是此二兄弟第二次登上华山。华山千尺幢顶上另有一幅题刻,“光绪辛丑重九临清徐坊徐埴三登太(华)诸峰”,则是在两兄弟同一年内第三次登临华山后的题刻。
一览 刘华源志 清 (擦耳崖南)
擢堇天表,光绪甲午督学使者岭南黎荣翰书
堇:一种药草,可治疗刀伤。光绪甲午,即1894年。
黎荣翰:字壁候。广东顺德人。光绪二年(1876)丙子二甲八十一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一(1885)年任陕西学政。
莲峰 古吴吴大征
吴大征:(1835-1902)本名大淳,后为避穆宗载淳讳而改大澄,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等,江苏吴县人。清末大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存世山水画数量极少. 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
金天重镇,李光汉书
叫李光汉的名人很多,不知道这是哪一位?
斧劈石,乙未秋月,李锋题
劈山救母,乙未秋月,李锋题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陕西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召各县同仁集训于此,尹树生题。
登天云梯 天云 苍龙岭,吴伯与,邢子愿
吴伯与:字福生,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司饷大同,典试东鲁,出为浙江参议兼广东副使。著有《宰相守令合宙》、《名臣奏疏》、《内阁名事略》、《宣城事函》、《广记典议》、《姑山事录》、《索雯斋集》等行世。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明嘉靖三十年生于临邑县临邑镇万柳村(今临邑镇邢柳行村)。
胆大无险
千里烟云
四季平安
西岳瑞祥
奇险灵秀,民国念五年秋,奉令测量华岳形图,富平邵文玄,盩厔赵仙舟,兴平苗福堂同题。
看看我们的河山
华山摩崖石刻人文内涵
华山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华山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再者华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汉魏以下,又发展成道家名山满山道观庙宇。虽然现在古建筑大多已不存,但断崖绝壁,峰谷之间,巨崖大石上大都镌刻历代名人游客华山石刻题记,除风化剥落者外,尚存数百处。许多摩崖文字,书法劲挺,言语精粹,与山川相映生辉,山上历代开凿石阶、碥道、栈道、天梯则随山势险易变化,构成一幅幅绝险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的和谐画图,是研究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料。
现今华山景区内遗存的摩崖题刻计570处,碑石300余方。华山石刻自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令工匠施钩梯登华山勒石起至今,约570多则,有年可考255则,宋代以前的摩岩石刻多已无存,然而明朝以后保留完好。摩崖石刻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利用了天然的悬崖石壁刻字,不仅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文史哲学内涵。
华山摩崖石刻浩如烟海,其年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字体演变之繁复、艺术价值之高,品位之雅俗共赏,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更像是一幅幅凝固的历史画卷,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俨然成了华山的一部分,它们让游客在饱览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文艺术的熏陶。
我曾经在不少名山大川欣赏过摩崖石刻,但唯独觉得华山上的摩崖石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呈现的气势上,都要比其它地方更胜一筹。它既是先人与自然互动的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寄托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
在华山长空栈道的尽头是有一个石洞,
为贺老石室。
传说是元代全真派道士贺志真的修身之地。
洞旁数米高的崖壁上一块巨石横空突兀,
石壁上镌有“全真岩”三个大字,
每字约七八尺高,
镌刻在那样一个地方,
是谁怎样把这三个大字镌刻在崖壁上呢?
这个至今还是一个谜。
你有什么想法吗?
不妨留言跟小编讨论讨论
咱一起solve the puzzle!
来源:大华山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