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剧的时候,看到《小欢喜》里的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片中,陶虹饰演的母亲难得仁慈,周末没有逼着女儿学习,而是陪她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结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女儿和母亲讨论剧情,无意中暴露自己已经看过了这部电影,惹得母亲突然变脸,怒气冲冲地走出了放映厅。
母亲认为,女儿高三学习时间本就紧张,责怪女儿为什么不事先说明自己已经看过了。
女儿却觉得,一向严厉又脾气差的母亲难得心情好,陪自己出去放松,她不想扫了母亲的兴致。
紧接着,便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这一段激烈的情节冲突之所以让人心头一颤,是因为这个场景和她们之间的对话都太日常了。
日常到让人恍惚以为面前这个大吼着“我不用”的人就是你自己的亲妈。所以今晚想借着这部剧,和大家聊聊我们这一代和父母的关系。
《小欢喜》里的剧情设定,刚好是几个家庭的小孩都要准备参加高考,三对家长急急躁躁,都在操心孩子考不好。
但我觉得,更应该好好学习,统一参加考试的是剧中的这些父母,就像伊坂幸太郎说过那句话一样: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实在是太可怕了。”
纵观来看,剧中的每一对父母都各有各的问题。
海清和黄磊饰演的夫妻,对子女期待和要求过高,这是中国父母的典型通病。
王砚辉和咏梅饰演的夫妻,则是早年各忙各的事业,全程缺席儿子的成长。
其中,病症最严重的是陶虹饰演的离异母亲。
剧中是怎样展示她的控制欲的呢?
她严格控制前夫和女儿见面的次数;不允许女儿进行任何的娱乐活动;在她的房间里装上整面的隔音墙......
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全都基于“妈妈一个人带你多辛苦啊”的亲情绑架。
而这类亲情绑架背后的逻辑链无非是:
妈妈是一个人,妈妈只有你这一个女儿,妈妈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
所以,你才考了第二名有什么好高兴的,你对得起妈妈吗?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母亲绝非杜撰,她取材于我们身边的真实生活。
正如《小欢喜》里展示的那样。
很多人既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没有天赋,即使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后天也不肯付出任何心力去学习。
才会在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又一个阶段给他们留下了阴影,造成了或轻或重的伤害。
如果要具象化今天的话题,应该就是你们可能都快听烂的那四个字:原生家庭。
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被讨论的频次有多高呢?
审查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时,一定会起底他们的籍贯家庭;
影视剧里频频闪回交代角色的童年经历,回溯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的原因;
更日常的,我们成年后走向社会,学会的第一课就是跟原生家庭切割。
感情、工作、人际...每一次挫败都能在原生家庭里找到原因。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投机者会拿原生家庭当作掩盖自己失败的借口。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是切实在原生家庭阴影中的生活过的人。
有一些人的说法非常地诛心,他们认为原生家庭是一种伪心理学。
他们责怪那些走不出原生家庭阴影的人。
他们认为对方的承受能力低下、心理太过脆弱,“你看看,别人都走出去了,为什么就你不行?”
他们还单方面给原生家庭的痛苦加上一条时间限制,比如25岁以后就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原生家庭了。
我觉得这种说法既片面又高姿态。
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每个人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自愈能力强的人的确可以很快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但那些敏感脆弱的人更难走出来,他们其实需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清楚自己具体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来。
此时如果要指责他们,除了诛心,我实在是想不到别的形容词了。
我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关注过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这个小组因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已经被撤销了)
这个小组曾经置顶过一篇《父母对子女伤害的归类》,里面曾经这样界定过父母对孩子的伤害:
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矛盾和家庭暴力对孩子冷漠不关注造成的伤害、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伤害。
以上分类都是随机的,没有排名。
组里并没有根据伤害的程度轻重给这些种类排名次。
因为当伤害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时,任何人都无法界定判断轻重——“对于个体而言,承受的痛楚没有差别”。
这就是我今天试图说明的事情:
那些显而易见的直接伤害和间接的、精神上的伤害没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分。
所以,仅凭只言片语就觉得一个人受到的伤害比另一个人轻,或是受伤害程度轻的理应当更快走出来的人,真的毫无同理心。
除掉当下的直接或者间接伤害,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是会持续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人际、自我评价等方面。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好了。
在我的印象里,跟我妈最亲密的时刻是一个拥抱,发生在小学那年的暑假。
我记得是走在街上的时候,有条狗突然蹿出来了,我妈冲过来抱住我,还一直挥着随手拎的包赶狗。
没赶多久,狗就跑了。
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抱过我了。
我长大以后很喜欢跟人搂搂抱抱,也很喜欢被人抱住。
甚至在别人轻轻拍我肩膀,把手放在我后背的时候,会心脏缩紧,觉得感动。
每次这种感动升起来,我心里迅速亮起一盏红灯,我会叫停这种感动。
我会感到脸颊发烫,我在为这种廉价的感动感到羞耻。
但这只是一种个体心理活动,大部分时候并不会影响生活。
更严重的是,我发现我在是一个在感情上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收买的人。
比如我乐此不疲地在爱情里扮演施舍者和拯救者的角色,总是喜欢上一些非常糟糕的人,喜欢在狗血的关系里纠结。
而那些感情让我自溺的原因无非是,对方曾经给过我类似的廉价的感动。
写在最后:
我无意在文章中传递任何消极、负面的情绪。
如果你读到了这些,那么很抱歉。
我只是想说,任何人都有因为原生家庭感到痛苦的权利,这绝不是软弱。
希望仍然被困在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痛苦中的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自救,毕竟痛苦只是痛苦,痛苦本身不会带来任何财富。
也希望那些幸运的人,即使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但也能尊重别人痛苦和自怜的自由。
另一方面,对父母的资格考试真的很有必要,不仅要有入学资格考,还要月考、季度考、年考......
毕竟,在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有可能缺位。
而作为小孩,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无法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