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的作战思想是过于强调进攻,忽视战略防御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军仓促应战。用于边境防御的部队尚在向边境阵地开进途中,即被突进来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俯冲轰炸机联合击溃、消灭。苏军在前线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又贸然实施反突击,造成重大损失。仅边境交战18天,即损失兵力778751人和大量技术装备。斯大林很快发现战前制定的战略进攻作战方针不符合战争实际,于是于6月底决定全线转入战略防御。
此时的苏军既缺乏防御作战理论指导,又缺乏进行稳固防御所需的兵力、兵器,可谓是在一片混乱中转人了防御。那些“突击”提升上来的指挥员,就连战前已有的防御战术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更别提根据战争实际来对防御的战术进行完善提高了。而德军则是士气高昂,作战经验丰富,他们的纵深攻击进攻战法已经运用得十分熟练。古德里安早在1937年10月15日刊登在德军军官协会官方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即已阐明了这种战法的核心思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以更快的速度运动,在运动中不惧怕敌人的防御火力,使敌人难以重新构筑新的防线,并一直攻击到防御者的纵深。……我们要的是在所计划的时间内,将整个防御体系纵深的敌人同时消灭”。德军的突破纵深一般为300—350千米,苏军战略防御纵深(包括军队占领的防御地带和构筑的防御地区)在250-600千米之间。但是溃败的苏军的退却速度赶不上德军装甲部队推进速度,不能赶在德军前面占领后方防御地带而陷入合围。由于没有制空权,大本营预备队因敌机轰炸而前调速度缓慢,也不能及时占领预先构筑的防御地区,通常只能重建战略防线来抵御德军进攻。所以,战争第一阶段苏军的防御是很不稳定的。
边境交战
防御分为被迫转入防御和预有准备的防御两种情况。在战争第一阶段,苏军防御作战基本属于前者。被迫转入防御有明显的弱点:准备不足、兵力缺乏、防御稳固性差。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在组织防御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当时苏军作战能力的真实反映。由于兵力不足,苏军方面军和集团军都编成一个梯队,还有一个很弱的预备队(通常只有1-2个步兵师,方面军和集团军均是如此)。由于没有二梯队进行防御,这样的战役布势根本无法对抗德军的纵深突贯。苏军防御正面过于宽大,集团军防御正面宽约为150—200千米(一个极端的例子为:在斯摩棱斯克交战中,西方面军右翼的第22集团军6个师防御正面为280千米),方面军更高达300—500千米,步兵师通常在宽达25-50千米的地带内进行战斗,这比战前条令规定的宽度都要大2倍以上,战斗队形根本形不成梯次配置。集团军当时的防御纵深只有10-15千米。在得到战略预备队不断的增援以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一定改善。
链接:苏军步兵师1941年7月编制
由于战争初期的严峻局势,苏军发现战前1941年4月的编制过于笨重,缺乏机动性,同时战争初期装备损失巨大以及大量工厂内迁,给装备生产和供给带来严重问题。
按照新的编制,步兵师人数减少25%,火炮和迫击炮减少52%,汽车减少64%。师的编制内取消了榴弹炮兵团、独立45毫米加农炮兵营等一些分队。步兵团的120毫米迫击炮连改为排(2门),76毫米团属炮兵连减少1个排。步兵营取消45毫米炮排82毫米迫击炮连改为1个排(2门)。步兵连的轻机枪数量减少一半,重机枪排取消。
新的编制1个步兵师10859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144门(其中28门76毫米加农炮、8门122毫米榴弹炮、迫击炮78门)、高炮10,门、高射机枪27挺、反坦克炮18门、步枪8341支、冲锋枪171支、轻机枪162挺、重机枪108挺、汽车203辆。
而战前1941年4月编制则是人员14483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228门(其中34门76毫米加农炮、32门122毫米榴弹炮、12门152毫米榴弹炮、迫击炮150门)、高炮12门、高射机枪33挺、反坦克炮54门、步枪10420支、冲锋枪1204支、轻机枪392挺、重机枪166挺、汽车558辆。
开战前苏军边防军在巡逻
到1941年7-8月间,师防御地带宽度缩至20-25千米,到9月间又进一步缩小至15-20千米。苏军指挥员力图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导致了平分兵力兵器(最要命的是反坦克武器成一线配置,毫无重点),结果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例如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苏军西方面军在平原丘陵地形上的防御正面宽达650千米,集团军防御正面为130—280千米,师防御正面平均达到25-50千米,个别地段甚至达70-100千米。宽大的正面使兵力兵器密度很小,在防御战术地幅内每千米正面不到0.3个步兵营及5-7门火炮。军队成一线配置,没有二梯队。防御纵深短浅,集团军防御纵深只有10-15千米,师只有3-5千米。整个部署没有形成纵深梯次配置,主要方向兵力薄弱,根本不符合对强敌的防御要求。
由于仓促转入防御和缺乏必要的工程器材,防御工事的构筑也达不到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只构筑主要防御地带,而且是按营防御地域形式构筑的,带有基点式防御的性质。这样就把一个整体统一的防御阵地,分割成了由营防御地域组成的一串“孤岛”,各阵地之间失去了协同。苏军试图以火力控制各支撑点之间的间隙,但是由于火力密度不足而收效甚微。营防御地域内只挖掘了散兵坑,有时没有连接成堑壕,使得连、营的战斗队形被分割成一些孤立的小群。阵地上很少挖掘交通壕,使得部队不可能实施隐蔽的机动。障碍物极少进行设置,有时在后方挖掘了部分防坦克壕,但苏军退却时却无人防守这些防坦克壕。德军很容易克服这些没有兵力、火力掩护的障碍。
边境交战中的博罗德坦克战
在苏德战场,苏军防御作战的核心是对坦克防御,火力配系必须以反坦克火力为主体。但在战前,认为对坦克防御是“步兵行动的一种战斗保障”,与工程障碍物相结合的单门反坦克炮火力是对坦克防御的基础,认为在师防御正面每千米反坦克炮密度达到6-9门,即可抗击敌坦克的密集冲击。因此在战争初期,师和师以下兵团、部队和分队中,主要注意力放在组织步兵武器火力抗击敌步兵上,对坦克防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德军装甲部队屡屡突破苏军防线后,苏军才开始改进自身的对坦克防御战术。但苏军严重缺乏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其它类型火炮来担负相当一部分反坦克任务。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由于损失巨大,火炮密度很低。在多数情况下,炮兵密度未超过每千米正面2-3门火炮,个别场合才达到10门火炮。这样的密度以间瞄火炮打坦克,是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的。这个战局中,苏军并没有解决对坦克防御问题,这也是苏军防线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坦克在防御中主要用于扼守个别地区和目标, 以原地射击的方法抗击进攻之敌。有时也用于反冲击,却常常将坦克部队分成小的坦克群甚至是单辆坦克,不经侦察就在行进间实施冲击,这样的冲击除了增加损失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效果。坦克部队和步兵、炮兵的协同也很差。坦克部队通常单独执行任务,而没有步兵配合。在防御战斗中,步兵没有掩护设伏的坦克,而在退却时常常不通知坦克兵指挥员,把坦克部队扔在那里任其自然。炮兵对坦克的支援组织的也不尽人意。
1941年6月遭到德军空袭后的苏军机场
在整个1941年夏季战局中,苏军防御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无论是从战术水平、部队实力、指挥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战争形势。德军的进攻一再得手。苏军一个又一个重兵集团被德军包围歼灭。苏军在惨重的失败面前,开始吸取教训并改进自身的防御战术,从而为在莫斯科城下和斯大林格勒城下阻止住德军创造了条件。
当然,正是由于夏季战局的失利,使得苏军意识到之前对与战略防御存在诸多不足,并且开始逐渐累积经验,发展和改进了与敌军坦克作斗争的方法和兵器。开始比较熟练的利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航空兵的突击以及反坦克武器。此外,还广泛采用地雷场、应用地雷、悬崖、防坦克壕以及其他障碍物。
1941年7月在斯摩棱斯克修建反坦克壕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z8gFHIBiuFnsJQVIm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