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容易养出“白眼狼”?是你用错了奖励方式,别踩坑

2019-10-30     奶果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几天和孩子去参加他们班级举办的舞蹈比赛,我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小朋友小智在上场表演之前,回头问了他妈妈一句"妈妈,是不是我拿了奖,你就答应愿意买那个新出的变形金刚给我?"

小智的妈妈在大家的眼光中点了点头。

在小智上台表演后,旁边的家长就在讨论,家长A就说到"物质奖励有什么用了,像强迫孩子去努力一样,我家宝宝从来都是她自己愿意。"

家长B就附和道"是啊是啊,物质奖励孩子,之后把他养成白眼狼!只能靠物质来吸引他,如果没有物质能满足得了他,那根本就没有效果"。

在聊天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这场讨论中,甚至还回头去劝了劝小智妈妈这种物质奖励是错误的。

随着社会上的开明教育,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家长都不倡导通过物质奖励孩子,认为用物质奖励孩子,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容易把孩子养成白眼狼。

但其实这也是一种偏面的观点,物质奖励效果之所以会"跑偏",是我们奖励的方式做错了。

我们经常走进的奖励误区

  • 误区一:奖励孩子就是宠坏孩子

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太多的物质奖励会影响孩子的观念,导致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追逐着物质来的。

但其实正好相反,有了奖励的孩子,会建立一定的目标,他们明白如果要获得一样东西,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能让孩子明白这件东西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完善的奖励机制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在意物质,反而会让他们懂得珍惜

  • 误区二:只有金钱奖励才能吸引孩子

《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Stephen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一组是给予孩子奖金,作为学习的奖励;

实验二组是给予孩子奖杯做奖励,奖杯的价格等同于实验一组的奖金(大概为100元)

但是实验结果却是: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

对于小朋友来讲,并非是把金钱看的太过重要,激励也可能是荣誉感。

  • 误区三:奖励就是贿赂

奖励是指在做事前就与孩子约定好,而贿赂则是发生在事情进行时,为了让对方不做某事给予的交换,比如:

"如果你现在不哭了,我就给你看电视。"虽然这种方式能让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立马见效,但是却不能让孩子学到任何的东西。

在平时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需要多注意是对孩子的"奖励",而并非"贿赂"。

  • 误区四: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衡量奖励

很多家长都会惯性的用自己的经验来衡量这次送什么做奖励,这次买了玩具花了100,那我跟孩子说,下次的大奖励,就可能会花到300……

我们经常会误会把金钱当做衡量奖励的标准,但事实上是错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攀比",利用父母的奖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所以在设置物质奖励上,我们也要学会安排这个"物质",拒绝用金钱衡量。

如何奖励孩子也是一种技巧

  • 奖励是过程而非结果

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来自250所小学和初中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这两组实验的奖励是相同的,区别是有着不同的奖励方式。

其中一组孩子是获得"产出奖励",给孩子设置一个目标,通过孩子的努力实现后,才能获得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

另一组孩子是获得"投入奖励",是说孩子投入一定的精力后完成一件事就可以获得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在实验结束后,结果表明孩子们都愿意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其中让人意外的是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奖励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只是设置一个难以实现的大目标,告诉孩子"你这次考第一名,我就给你奖励"。目标难以实现会让孩子丧失努力的动力,这样的激励也就没有效果了。

  • 用其它奖励代替部分物质奖励

(1)赞美和鼓励

赞美和鼓励也是会让孩子努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很多家长会忽略的一种方式。

孩子其实内心都会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和肯定,也会或多或少因此而做出努力,研究表明,大部分调皮的孩子,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中心点,所以,当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的努力时,他们会因此保持良好的行为。

这也是"赞美和鼓励"在孩子成长中,非常必要的。

(2)奖状和荣誉

类似学校中的期末奖状,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制"的一些荣誉勋章、证书等方式来激励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两个宝宝身上设置奖励方式,这次进步比较大的人就可以获得一枚荣誉勋章,挂在门上等等。

通过勋章证书等来激发孩子内心的荣誉感和学习动力。

  • 让孩子自己参与到奖励的制定中

有家长说过不知道用什么作为孩子的奖励,金钱他还不需要,口头表扬久了又会失效,也没办法激起孩子努力的激情。如果是这样,那我建议你,让孩子问参与到这个奖励的制作中,只有他们才是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奖励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

我们可以尝试着问孩子"这次如果你能进步5个名次,妈妈会好好奖励你的,你会想要什么礼物呢?"

这个时候,也许孩子会说"爸爸妈妈抽出一天时间陪我去看海洋馆"等等,他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 奖励的原因应该明确

前几天在老家,就看到了这样的情形:

爷爷给了孙子100块钱,说了一句"最近你都很乖,这是奖励你的"。

孩子欢天喜地拿了就跑。但实际上"很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孩子是没有理解"最近很乖"到底是乖在哪里了,是打翻了妈妈的护肤品很乖?还是叫了爷爷好很乖?

如果不把奖励的原因说清楚,不同孩子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写在最后,

其实很多孩子在出生到成长,都是依靠父母怎么教育,怎么引导。我们很难来判断哪一种教育方式是对还是错,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如何教导。

就"物质奖励养出白眼狼"这个话题来说,我是不认同的。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来奖励他,他大都不会跑偏。

所以,我只能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关键还是看父母。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ykDIG4BMH2_cNUg-P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