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时代到来!养个女儿更划算?

核心提示:男孩对于家庭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而女孩则相对来说更加划算了。

去年有一部带有浓浓裹脚布气息的神剧:《娘道》。

这部剧宣扬的主要思想是,女人的价值,是通过生育来体现的。

女主有3个女儿,分别取名为盼娣、招娣、来娣,从这3个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女主对于生儿子的执念有多么深。

在剧中,女主也确实因为生不出儿子而痛苦羞愧,把生儿子作为自己的使命。

结合剧名和剧情来看,或许就是导演通过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为娘之道,就是一定要生出一个儿子来。

重男轻女的生育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了。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儿子和福气相等同,有儿子的才是有福之人,儿子越多也就越有福气。

但近年来,菜导却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越来越多家庭愿意只生一个女孩,男孩偏好观念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个别家庭甚至出现只想要女儿的现象。

虽然目前没有总体大数据,不能说中国农村的整体生育观点都逆转了,但至少可以说,在部分农村地区,生育观念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今天菜导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事。

1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即使在生育上,也很难说完全没有利己的成分。

在过去,人们偏好生男孩,是因为在农耕时代,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根据父系社会的规矩,男孩结婚是娶多一个人回家打理家事。

女孩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了之后就很难指望能给娘家多少照顾了。

而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放弃男孩偏好,转变为愿意只生一个女孩。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从思想层面来说,是因为想开了。

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之所以会想开了,究其背后原因,其实是因为男孩对于家庭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而女孩则相对来说更加“划算”了。

儿子生不起,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地区的共同心声。

这里说的生不起,不是指一二线大城市说的教育富养,让人负担不起,而是如今给儿子娶媳妇的经济成本实在太高了。

2

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生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儿子是建设银行。

这话的意思是,生女儿有可能可以招到有钱的女婿,收到很多彩礼;而生儿子以后要给他存钱买车买房,才有可能娶到媳妇。

这并不是夸张,菜导身边很多朋友现在一提到生儿子,第一想法不是后继有人,多子多福,而是发愁以后还要给他准备结婚三件套:房子、车子和票子(彩礼)。

先不提如今的房价行情,光是票子(彩礼)这一关,就已经让很多适婚男性只能望而止步了。

近年来,不光房价涨得快,彩礼标准也涨得很快。

而农村地区的彩礼往往要得比城市还凶,“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的彩礼标准应该很多人都有听说过。

三斤三两,按照百元人民币重量计算,彩礼大概在13万至15万元之间;

万紫千红一片绿,也就是万张5元钞票,千张100元钞票,50元的钞票再撒满一片,大概共18万左右;

一动不动,“一动”指的是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不动”指的是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共四五十万。

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要一下子掏出10万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况且这还只是彩礼而已,后续置办婚礼的整个流程里,要花钱的地方还多了去了。

这些年,天价彩礼已经成为两性之间的主要矛盾之一,因为天价彩礼告吹的新闻屡见不鲜。

当彩礼成为男方家庭的负担,很多农村地区开始觉得养女儿比养儿子更划算。

3

但天价彩礼的形成,其实也是过去生育文化重男轻女种下的恶果。

《中国农村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农村男女总体性别比达到110.4:100。

其中,1990年后出生的群体中,第一胎的男女性别比为117.4:100,而第二胎男女性别比为126.4:100,第三胎及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为146.3:100。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人群的比例正在逐渐上升,在3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中,2011年未婚比例为2.6%,2013年为3.1%,2015年为3.4%。

而未婚男性的比例始终保持在女性的4倍以上。

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男性未婚比例分别为4.4%、5.0%和5.4%,女性则分别为0.7%、1.1%和1.2%。

本来就男女比例失调,加上女性往往会倾向于“上迁婚”,也就是选择比自己高一个阶层的男性作为婚姻对象。

农村男性在婚姻上的竞争就更加惨烈了,彩礼自然也就进一步水涨船高。

于是,最后被剩下来的男性,大都是没钱的。

因此,男方家庭需要在经济上有更大优势,儿子才不会成为被剩下的一员。

在过去,生男孩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以及因为其婚姻生育进一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

而如今,生男孩却意味着需要为儿子准备更多的钱,儿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沦为了经济负担。

这笔账算下来,很多人会觉得儿子对于家庭的含金量下降了。

所谓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一样。

当农村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在婚姻市场成了珍稀资源,拥有更大的溢价余地,女儿也就变得“值钱”起来。

4

养女儿之所以相对“划算”了,除了因为男女比例失调出现天价彩礼之外,更大原因是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女性对家庭贡献能力的提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岗位的丰富,以及教育的普及,现在很多女性开始有条件从事工作,拥有自己的独立收入。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洞察》显示,2018年我国女性平均工资是男性的84%。

虽然整体而言,男女性收入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但随着收入的提高,女性在孝敬父母上的话语权显然会有所提高,不再是过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完全被动。

于是,这也就瓦解了女儿外嫁,儿子撑起家庭的传统经济模式,女儿也就被越来越多家庭珍视起来。

可能今天这篇文章会让很多菜友感到心理不适,怎么能亵渎父爱母爱,把生孩子当成一桩自私的买卖来计算呢?

菜导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客观分析为什么部分农村地区会由重男轻女转为重女轻男。

而这其中,确实存在为己考虑,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

菜导写这篇文章,是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从如今男女比例失衡的恶果中吸取教训,尊重生命,不要人为干涉性别。

在过去,太多人选择只要男孩,不要女孩,造成如今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局面。

如果现在越来越多人冲着天价彩礼只要女孩,不要男孩,以后将又是另一个性别比例失调的局面。

如此恶性循环,何时会是个头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v8tom4BMH2_cNUgsF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