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看看

2019-09-17     第十电影

最近几年,教育题材的国产剧越来越多了。

三年前爆红的《小别离》,反应了不同阶层家庭如何应对孩子中考;刚刚完结的《小欢喜》,则表现了都市中产阶级的高考难问题。据悉,系列第三部《小舍得》正在筹备拍摄中,将呈现“小升初”问题。



教育题材剧的遇热,折射了无数中国式家庭的焦虑。

孩子未出生时,就开始操心“胎教”;紧接着是“早教”、“幼教”,力求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除了辅导孩子,还得咬紧牙关买学区房;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伴随的是非义务的加负;即使熬到了大学,也面临着继续教育的难题。

孩子难,父母也难,教育成为了亲子双方的渡劫。时间久了,不仅让人产生疑惑:别的国家的教育现状,也和中国一样吗?

抱着这样的疑问,前战地记者周轶君走访了6个国家,探求他国的教育方式。她把自己的走访游学拍成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看过《圆桌派》的观众,一定对周轶君不陌生。她是常驻嘉宾,以知性自然的说话风格见长。言之有物的背后是厚积薄发,周轶君曾是新华社驻巴以地区的记者,对中东问题很有一番见解。



当她成为两位孩子的母亲后,开始把关注点投射到教育层面。拍摄《他乡的童年》的初衷,就是为了以“他山之石”来解决中国的教育困惑。



小编看了前三集,分别以日本、芬兰、印度为走访地点。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差异又造成了不同的社会景象。

在日本,“集体化”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



即使是幼儿园学生,也需要参加集体活动,如剑道、早操、国学课等等。他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学习如何在集体中生活。



幼儿园园长用“共振”这个词,形容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个人是团体的一部分,就像水滴和大海的共生共存关系,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可能不给同伴添麻烦。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园长改造了幼儿园设施:如印着鞋子图案的地毯,帮助大家把鞋子整齐放好;如没有水槽的水龙头,让孩子时刻铭记关水龙头……



看纪录片时,小编无数次想起《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里的图景,孩子们更能接受的永远是细雨润无声式的方式。和影视剧一样,日本的教育观融入到了日常的琐碎小事中。

在芬兰,教育界崇尚“随性无为”。



前段时间,绘本《芬兰人的噩梦》刷爆了朋友圈。安静害羞又内敛社恐的芬兰人,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纷纷呼喊自己是“精神芬兰人”。

从《他乡的童年》来看,芬兰人的人设果然没倒。敏感、封闭、礼貌、疏离……都是他们身上鲜明的标签。



在芬兰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授的内容,不单一局限于课表课纲。老师们通常会以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感兴趣之处进行思考。



上课的地点不仅仅是教室,森林、海边……均是自然的课堂。老师们认为:学生需要被引导和所处的环境亲密接触。

学生们的自由度也很高,可以在课堂上躺着睡着,也可以cosplay成喜欢的角色来课堂,一切以自己的舒适度为准则。



在印度,教育方式的变化折射了理念的更迭。

高管伊卡维亚读书时,学费非常昂贵,全家人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他的儿子阿汗读书时,教育变得更为普及,学费也便宜了许多。



当年的“唯分数论”也逐渐被下一代人打破,素质教育等多元考察被纳入了评判标准中。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被别出心裁的创意教育取代,如严肃的大学法学课引入了《哈利·波特》的案例、“云学校”也走入了闭塞的乡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芬兰、印度教育中的亮点都可以被我们借鉴。

但如果周轶君的纪录片止步于此,那么未免显得有些“何不食肉糜”。《他乡的童年》的视野更为广阔,不仅呈现了各国的教育优势,还探究了它们的弊病。

日本的集体化教育走向极端,则会孕育出压抑性人格。大家从小被教育不能当众哭泣,以免给他人添麻烦。但情绪压抑久了,没有爆发的突破口,很容易酿成悲剧。

另一方面,日本的校园暴力也很严重,学生分裂成三六九等,有的站在金字塔顶层,另一部分只能任人欺侮。就像日剧《3年A班》、日影《告白》中的情节,集体作恶而不自知。


芬兰的教育过于理想化,人人生活得理想而幸福,也几乎没有教育资源的抢夺,但这一切植根于高福利社会的国情。它的教育红利,不具备普遍适应性。


正如电影《起跑线》中描绘的教育焦虑一样,印度同样不是象牙塔或乌托邦。印度的本科率虽高,但受限于鲜明的等级制度,不同阶层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资源悬殊巨大。



《他乡的童年》的精妙之处在于:周轶君本可以精巧地选择素材,让“生活在别处”的主题更为凸显。但她坚持了纪录片的初衷,即客观呈现生活的本真模样。

周轶君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地追访着相关人士。透过纪录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异国他乡的教育优势,还有别国面对教育的不同困惑。



我们也不必因此唱衰中国的教育方式,毕竟每个国家的教育都结合了国情,并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进。距离尽善尽美,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而对于纪录片的定位,周轶君也想得很清楚,“《他乡的童年》不会提供解决办法,而只是开阔眼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sCvQG0BJleJMoPMgY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