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中心首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来自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立陶宛、黑山、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诸多中东欧国家驻华使馆官员、企业、商会、高校和地方政府代表等80余人与中方代表共襄盛举。
中心中方主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中心欧方主席代表玛丽安娜、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卢山、保加利亚驻华使馆副馆长斯帕索夫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卢山副司长在致辞中祝贺中心首次会议举办,并表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从索菲亚到北京: 为“17+1”助力
中心萌芽于一年多以前的索菲亚,当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保加利亚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方与保方共同倡议,成立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智库咨询机构“16+1全球伙伴中心”。随着南欧国家希腊的加入,“16+1”升级为“17+1”。旨在为促进双方企业贸易投资合作、推动“17+1合作”深入发展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及智力支持。
中心中方主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致辞
“中国始终坚定地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将“17+1合作”作为落实并推进中欧合作的重要平台。”戚振宏院长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和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缩小欧盟内部的发展差距,还有助于区域内的互联互通,从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中心欧方主席代表玛丽安娜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战略不稳定,“贸易战”加剧以及世界贸易经济体系未来不明朗的背景下,保加利亚认为中心是中欧战略对话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欧方主席代表玛丽安娜致辞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舞台风云变幻,全球战略不稳定性增强,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极和突破口。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合作机制便始于2008年。当时中东欧国家面临很大困难和问题,西欧以及国际资本大量撤出。中东欧哀鸿遍野,西欧又爱莫能助。戚振宏院长告诉直新闻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出于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考虑,基于同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出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及时向中东欧伸出援助之手。”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合作机制推进的十余年间,由于中欧之间所处地域不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异,相互之间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保加利亚驻华使馆副馆长斯帕索夫告诉深圳卫视记者:“我们可以一起构建一个智慧的平台,不仅是知识(wisdom)的汇聚,更是彼此同理心(compassion)的结合。如果只有知识没有同理心,或是只有同理心没有知识,那不会是真正意义上智慧的交流与合作的促进。”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关系网涉及多层次,包括双边、多边、次区域、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同时也涵盖多个领域 ,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本月24日,李克强总理将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出席会议。中日韩合作是三国政府共同参与的次区域合作组织。今年适逢中日韩合作20周年,三国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此次会议将着眼未来十年,推动三国提升合作水平,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第22次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议
11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泰国曼谷出席第22次中国一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等3份成果文件。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机制—“10+1”自1997年伊始,双方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
同样在11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一道,围绕“经济增长打造创新未来”,就金砖国家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戚振宏院长在专访中向深圳卫视记者表示:打造多种合作机制,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符合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需要。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与包括中东欧在内多国建交70周年,明年将是中欧厝史上另一个重要年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华主持首届17+1领导人峰会,并出席中欧相关高级别会议。中方期待各方抓住历史机遇,共襄盛举,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和中欧关系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