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华妃到死都不知道,皇后每晚卸妆时为何要亲手摘下耳环

2019-07-09   小妹学历史

在《甄嬛传》的上半部剧情中,“斗”得最为激烈的就是皇后与华妃,二人之间明捧暗踩,互相较劲,到最后以至于发展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回味,那就是华妃到死都不知道,皇后每晚卸妆时为何要亲手摘下耳环。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甄嬛传》中,每个妃嫔、贵人,甚至是答应都会经常换衣服、首饰,除了赏心悦目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清朝后宫女人们之间的斗争的激烈,除了靠外表就是靠才智生存的后宫,服饰是后宫女人生存的第一大要素。

身为皇后的宜修,虽然头饰、服饰经常更换,但唯一不换的就是她的那对耳环,从开始到最后,她始终都戴着那对耳环,从来不曾更换,并且她的耳环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连她身边的剪秋都不曾碰过,每晚卸妆时她都会亲手摘下耳环,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回忆一下甄嬛刚到后宫,与各位小主一起按照惯例向皇后请早安时的那段,当时的情景是各位主子都已经到了长春宫请安,唯独华妃迟迟未到。最后等来华妃时,华妃以昨晚侍寝为借口托辞来晚的原因,言外之意,自己深得圣宠,任你是皇后也不能把我怎样。

同时华妃还非常嚣张地在皇后面前显摆皇帝送她的一对质地上乘的翡翠耳环,并且还说自己佩戴显老,除了说明皇帝对她的格外宠爱之外,还讽刺皇后已经人老珠黄。

面对华妃的挑衅,皇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这对耳环也是皇帝所赐,是东珠所制。”听到此话的华妃马上翻脸,直接气恼地离开,显然这一个回合以皇后宜修胜利而告终。那么东珠是什么呢?华妃又为何因此而恼羞成怒呢?

东珠是产自中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珍珠,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澈,由于东北气候非常寒冷,采捕东珠得之不易,因而显得异常的珍贵。

在清朝顺治年间时,顺治皇帝曾对采捕东珠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停止宗室之人在乌拉处采捕,到了康熙年间又禁止宁古塔居住的乌拉人采捕。可以看出,只有皇室中才能有资格采捕,说明东珠已经是皇室垄断的宝物。

采捕东珠时需要选择春季,这时候东北的江水还极其寒冷,采珠人要跳出江中打捞,在成百上千中的珠蚌中才能得到一颗上好的东珠。因而后来乾隆在他写的《采珠行》中有一句“百难获一称奇珍”,说明东珠的稀罕之处。

另外,满族的起源本就在东北一带,把东北作为自己种族的“龙兴之地”, 认为“岭南、北海产珠,皆不知东珠之色若淡金者贵”,故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以多少分等秩”。而在后宫之中,只有皇帝、皇后和太后才有资格使用。

因此,当皇后宜修面对华妃的挑衅时,才会很自然而又高傲地说,自己的耳环是东珠所制,言外之意,你再受宠,皇帝再赏赐,你也只不过是个妃子,而我是皇后,是皇帝唯一的正妻,东珠就是我身份的象征,我有着你怎样也超越不了的尊贵。

所以,当华妃看到皇后宜修说到东珠时,才会恼羞成怒地离开。而她到死都不知道,皇后是有多爱惜这对东珠,不但天天戴着,就连晚上卸妆也要亲手摘下,可以看出,皇后是非常注重自己的正妻身份的。

皇后宜修把自己的感情与精力都放在了这对东珠耳环上,为了保住自己的后位,不惜除掉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害掉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只是最终难免不了的悲惨,一个人守着那对东珠,以皇后的身份一直到死,对别人来说是荣宠,对当时的她来讲则是莫大的侮辱。

参考资料:《甄嬛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