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从“小推车”到“拥军船”的红色传承(二)

2019-08-05   中国荣成

风风雨雨60年,五任船长五代船!

60年来在院夼村村民和苏山岛驻军指战员之间,有一份真挚醇厚的感情一直在传承、在延续,院夼人用最淳朴的感情和最坚定的行为,在茫茫大海上开辟了一座风浪挡不住、摧不跨的“拥军航线”……

7月中旬,院夼“拥军船”事迹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重大典型。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包括央视七套《军事频道》《解放军报》、新华社每日电讯和新华社山东站以及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国防报》《威海日报》等多家媒体,将显著的位置、黄金的时段锁定了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船事迹,竞相报道荣成沿海渔村一条航行了60年没有海图的拥军航线、拥军船的故事。‍


今日,小编选取央视CCTV1《晚间新闻》与荣成电视台的视频报道分期播发,敬请关注。

鱼水深情终不改 薪火相传拥军情

六十载二十万公里,一条拥军船让你下岛便是家。60年风雨兼程,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船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拥军船”从未“抛锚停航”。那份真挚醇厚的感情,一直在院夼村和苏山岛之间薪火相传。20多万公里航程,是“拥军船”坚守初心的注解;苍茫的大海是院夼人奋勇担当、战天斗地的见证。

在拥军船的船舱里,这朵退伍官兵送来的大红花,在岁月的洗礼下早已褪去了颜色。但它陪伴着“拥军船”历经千涛万浪、更是军民情深的一个象征。

人和镇院夼村党支部书记 王国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我们村里也没有招待所、宾馆,官兵上下岛、家属进岛探亲都是吃住我们院夼村,村里的老百姓自觉地发出邀请,吃住都在个人家里。”‍

院夼人把驻岛官兵当成自己的亲人,急部队之所急、解部队之所难。1990年6月,时任连长的任振岭,刚满7个月的孩子得了肺炎,需要下岛医治。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接到家中照料。

院夼村“拥军船”代表王进考的妻子 王俊兰

一开始孩子病了,有点像发烧了,上石岛,那时候就有一趟客车,早晨五点左右走,晚上四点左右就回来了,我和他两个人去石岛,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病,发烧了,打针弄些药吃完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女婿说上不上岛,(他就说)不上,去(我)嫂子家住吧,最长时间住了七十多天,最短时间住了半个月。


退役军人 任振岭:

几乎所有的战士上下岛都去他家住过或者吃过饭,就算没住过也在他家吃过饭。

退役后的任振岭把家安在了威海,两家的来往一直不间断。

2008年进岛任职的刘洪干,现在转业已有大半年了,有假期,就带着孩子来看一看泰叔。

退役军人 刘洪干:

拥军船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泰叔作为船长更像我们的父母,真心关爱。当兵来到山东荣成,院夼这个地方是我们真正感受到亲切的一个地方,院夼村给了我们方便,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在家还要亲切的那种感觉,来到院夼就跟家是一模一样的。

退役军人 宋毅:

我有一个背囊,始终放在岛上没有带走,当时也跟泰叔说了,也跟战友说了,替我保管一下,对泰叔说,我说什么时候,您退休了,跑最后一趟船的时候,我跟着您上岛取我的东西。




第一代“拥军船”船长王道伦已离开了我们,他的老伴连秀珍,现在也有87岁高龄,但她每年都会做鞋垫送到苏山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2000多双鞋垫垫在了战士们的脚下。他们知道,连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鞋垫,更是王道伦拥军情谊的延续……不停航的“拥军船”,让守岛官兵心里有了想念,更有了依靠。而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同样知道,唯有守岛卫国、不辱使命,才是对院夼村民最大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