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将力争在3年之后占有中国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场 30% 的份额。”这是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在2017年说的话。
3年过去了,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寒武纪要上市“回血”了。
6月2日,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33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同意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发行上市(首发)。
3月26日进入科创板“考场”后,寒武纪共经历了两轮问询,历时68天,再次刷新科创板审核速度。
然而,在光速过会的背后,寒武纪的招股书却并不尽如人意。
连续3年亏损、大量的研发投入、失去大客户华为……寒武纪“自谋出路”后,何时才能有亮眼的成绩呢?
01
失去华为 寒武纪缺钱要融资
寒武纪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
资料显示,寒武纪的主营业务为人工智能(AI)芯片研发、设计和销售。
按照南京招银出资8亿元、获得寒武纪上市前3.61%的股权计算,在IPO钱前,寒武纪的估值就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
编辑
来源:IT桔子
估值虽然高,但AI芯片行业是个很烧钱的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研发。
招股说明书显示,寒武纪2017—2019年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亿元、-4104.65万元和-1.18亿元。
编辑
其中,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高达380.73%、205.18%和122.32%。
可以看出,近3年来,寒武纪的营收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净利润一直在亏损,2019年亏损额度更是达到了2018年的2倍多。
而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尽管逐年递减,但投入研发的费用一直高于营收,用“入不敷出”来形容毫不为过。
而从招股书能看到,研发费用主要包括职工薪酬、测试化验加工费(芯片流片)、无形资产摊销等。
除去职工薪酬,在研发费用中,芯片流片费用占比较大。
流片是芯片设计硬件化的过程。为了验证集成电路设计是否成功,必须进行流片,如果流片成功,就可以大规模制造芯片。
行业内人士曾对媒体表示,制作芯片确实很烧钱,比如28nm的芯片费用就需要2000万到4000万,到了14nm费用又成倍增长。寒武纪2018年发布了7nm的人工智能IP模块1M,烧了多少研发投入的钱可想而知。
而对比业务类似的企业,会发现流片研发的投入确实比较高。
澜起科技主营业务是为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提供芯片为主解决方案。2016—2018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98亿、1.88亿和2.77亿,占营收比分别为23.46%、15.34%及15.74%。研发投入占营收呈下降趋势。
而寒武纪2017—2019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19万、2.4亿和5.43亿,2018职工薪酬占比研发费用不如澜起科技,但是测试化验加工费(芯片流片)就占比达到36.15%。
寒武纪研发费用占比部分明细 来源:寒武纪招股书
澜起科技研发费用部分明细 来源:澜起科技招股书
“前脚”2018年研发费用剧增,“后脚”2019年营收比例发生巨变。
2017——2018年,IP授权业务占营收比例是大头,分别为98.96、99.69%。到了2019年,IP授权营收急剧萎缩,只占营收15.49%。
而智能芯片业务及智能计算集群业务占营收比例都有所上升,分别为17.77%及66.72%。
来源:创业邦
之所以IP产品业务营收出现这么大差额,则是因为寒武纪失去了华为这个大客户。
在此之前,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公司A为寒武纪带来了771.27万元的营收,占到了寒武纪总营收的98.34%,根据公开资料可以得出,A公司是华为。
2018年,华为贡献的营收增长到了每月1.14亿元,在寒武纪总营收当中的占比仍高达97.63%。2019年华为发布麒麟810开始有自研NPU,华为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失去大客户,研发投入巨大需要资金情况下,有说法称上市募资是寒武纪的不二选择。
对寒武纪这样TO B的企业而言,大客户至关重要。
寒武纪与华为合作了近3年,常理说关系稳定。对于不再与寒武纪合作的原因,华为没有正面回应。
值得注意是,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在2017年发布麒麟970芯片的时候,没有突出强调NPU来自寒武纪IP授权,作为以自主研发为长的海思,这样的做法是宣传需要,很好理解。
不过,也有人认为海思2017年就有了芯片业务,以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自主研发的雄心,达成AI芯片完全自主研发早就在战略之中,用寒武纪的AI芯片不过是“权宜之计”。
此外,寒武纪为“中科系”,在管理上由于“中科系”整体把握控制,但寒武纪不能离开华为人带来的技术,由此可能产生管理上意见不统一,从而影响了寒武纪与华为的关系,也成了许多人猜想“分手”的原因之一。
从管理层看,寒武纪内部确实存在“中科系”与“华为系”,寒武纪的“中科系”创始团队现很多都在管理层,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天石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副总经理刘少礼也曾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还是陈天石的“师弟”,寒武纪现任副总经理、CTO梁军,出身于华为,2017年到寒武纪任职。这中间会不会有“故事”,确实让人猜想。
知乎上有网友对于寒武纪公司有派系斗争的留言,似乎也在佐证这个观点。
来源:知乎
来源:知乎
02
“边缘端”未落地
在外界看来,寒武纪一直是明星企业,但从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看,寒武纪或许有自己“烦恼”
寒武纪思元270系列智能加速卡 来源:寒武纪官网
从应用场景来看,人工智能芯片分为云端、边缘端和终端。目前或许由于失去大客户华为,终端业务急速萎缩,寒武纪暂时放弃终端业务,转向云端与边缘端业务。
云端业务主要应用于云计算企业的数据中心,这也是AI芯片应用的主要场景,但是,云端的弊端在于数据传输量大,有延时,部分对速度有要求的企业已经开始计划将云端设备朝着边缘端转移。
边缘端很好理解,介于云端与终端之间,应用场景广泛,可以理解成“普适智能”,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尴尬的是,现在边缘端AI芯片成熟技术掌握在英伟达、高通等外企手中,寒武纪在边缘端起步晚,去年11月才首款面向边缘智能计算领域的AI芯片。
编辑
寒武纪“边缘端”应用场景之一——智能机器人 来源:寒武纪官网
起步晚,意味着寒武纪“边缘端”业务还需要大量研发,未进入盈利阶段,还要依赖已有客户相当长一段时间。
03
曾大客户依赖 现打“擦边球”
回望过去,寒武纪早在4年前就成名了,这个名气既有自己实力赋予,也有曾为大客户的华为“光环效应”带来更多知名度。
目前,拿云端智能芯片比较,华为海思昇腾910研发进度略高于寒武纪思元270,寒武纪与华为在某种程度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对手。
只是,华为有大笔的资金可以用于研发,寒武纪账上的资金已经不多。
2019年,寒武纪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为-2.01亿元,目前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为3.83亿元,面对每年数亿元的研发投入,寒武纪资金紧张,竞争短板显著。
此外,寒武纪客户集中度较高,大客户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简称珠海横琴)2019销售金额占营收近五成。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保荐机构应充分考虑单一大客户是否为关联方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集中是否可能导致未来经营能力不确定。
虽然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已在寒武纪上市辅导报告中写明, 2018大客户占营收比例为98.34%、97.63%,现不存在单个客户销售比例超过五成情况,但是珠海横琴2019销售比例46.65%已经接近红线,打了一个“擦边球”。
另外,保荐机构中信证券曾因篡改科创板ipo招股书领罚单,还因为发行人出问题而被热议是否应该担责。
比如去年7月,中信证券因擅自将发行人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内容进行删减,收到证监会的警示函,还因为保荐的容百科技兑付危机,而被网友热议是否该担责。
保荐机构问题多多,寒武纪大客户方面到底有无依赖的隐患是不是也让人担忧呢?
结束语
作为明星公司,寒武纪若上市,就成了“AI芯片第一股”,但光环之下,寒武纪什么时候能交出一份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