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砥砺前进
70年奋勇前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深入实施“红色使命领航工程”
继承和发扬好房山红色基因
为“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汇聚奋进力量
房山区委宣传部组建了
“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团
以70年来房山区涌现的
英模人物和典型事迹为基础
为大家展现了70年来房山人民
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奋斗历程
和房山的“红色基因谱系”
《我和我的祖国》栏目
推出《Fun听》系列节目
带大家走进宣讲现场
本期宣讲人徐振利为大家讲述
他的亲身经历
希望通过他的声音
带大家重温红色房山
一起去看看
徐振利,1977年至1987年任教娄子水中学、房山财贸中专学校;1988年调房山乡镇经委,任经委农工商公司法人总经理;1984年任南韩继村长,副书记,2011年退休。现为房山区“我和我的祖国 ”百姓宣讲团成员,周口店镇选送。
大家好!我叫徐振利
来自房山区周口店镇南韩继村
我宣讲的题目是
《我的劳模父亲》
我的父亲徐庆文
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北京市农业战线上的一位旗手
他是位战斗英雄,参军16年
亲自参加过百团大战、平津战役等著名战役
父亲曾经七次负伤
九次立功,其中三次立大功
1954年,父亲转业回房山
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南韩继村
支援农业生产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以地为本
可那时南韩继村的地
就是一个字:旱!
全村1000多亩土地
粮食亩产量最多百八十斤
赶上不好的年景
就只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了
父亲回村后始终保持着
军人的作风和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本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他硬是带着大伙用镐刨、用小车推
平高岗、填大沟、打机井、积肥料
把旱地变成了水浇田
1958年,每亩地破天荒地收获了562斤粮食
到了1965年粮食亩产量又增加到了938斤
“旱高台”变良田
父亲被评为全国劳模
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还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见和表扬
我们村也成为当时闪耀在房山农业战线上的
十二面红旗之一
左二为徐庆文,图为徐庆文与王国番、耿长锁、陈永贵等全国劳模合影。
最后一排中间为徐庆文,图为徐庆文与其他全国人大代表去叶剑英家看望叶剑英。
在别人眼中,父亲是战斗英雄、劳动模范
可那时的我却并不理解
1957年,村里办农业合作社需要置办农具
父亲就果断拿出了自己的
2000元复员费,购买各种生产工具
这样一笔“巨款”
当时他说都没说就全部拿给了村里
还因此与母亲吵了一架
第二年,村里办小学没教室
父亲又把家里的石板房捐出去了
我们一家5口人只能到邻居家租房住
20多平米的小房子挤得满满的
那年父亲正带领
村里人在“旱高台”上打井
每天很晚才回家
有时侯睡觉连衣服也顾不上脱
天蒙蒙亮就又走了
他为村里的发展豁出去了一切!
改革开放后
父亲又带领大家抓住机遇办厂子、搞副业
南韩继不仅成为
全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吨粮村”
亩产达到了2141斤
而且家底儿也越来越厚
1984年,村水泥厂建设
眼看就要竣工投产,连续奋战27天
61岁的父亲
倒在了村水泥厂建设工地上
那一刻,父亲用生命告诉我
在他心中群众利益
比家重、比命重、比天大!
父亲去世后
我向上级打了申请回到了南韩继村工作
我要替他守护这片热土
继续完成他的事业!
在工作中我越来越理解父亲
懂得了一名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徐庆文之子徐振利
35年过去了
南韩继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生着变化
太阳能研发制造厂、绿色食品加工厂
这些投资上亿元的绿色产业落地开花
土坯房早就成了历史
别墅群和25万平米的现代化住宅楼拔地而起
家家都有了小轿车
南韩继村正向
城乡一体化道路大步迈进
如今,我已经退休了
每当我走在南韩继干净整洁的街心路上
坐在领居家宽敞明亮的小别墅里
看着健身广场上踢毽跳舞的父老乡亲们
我多么想对父亲说一声
爸!您豁出的那一切,值了!
徐振利宣讲的故事讲完了
但周口店镇南韩继村的故事
还在继续
期待南韩继村未来
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期编辑:原野 苏倾池 李皓
信息来源:房山区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周口店镇
审审核核:武宏 巴金鹏 刘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