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吗?

2019-11-25   i金山
走过金山的老街和古宅
记忆也随之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不由地想起了那时候的金山
想起了路口弹棉花的老伯
想起来坐在弄堂里纳鞋底的阿婆
想起了阿公敲铁皮的“哐铛声”......

这些久远的老行当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值得被一代代金山人记忆和传承

白铁皮工艺品

在廊下乡村田间,每天早上醒来,都能听到阿公“哐铛铛”敲铁皮的声音,一张张白铁皮经过剪裁、切割等过程,再根据需要的器具来做不同的造型,来塑型。在阿公娴熟的手法下,诞生了一件件白铁皮工艺品。

金山人过去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白铁皮工艺品的存在,井里提水的水桶,洗脸的脸盆,扫地的畚箕,还有各种制作屋面、卷管和容器。它们质地轻巧,价格亲民,而且不易生锈,深受金山人的喜爱和欢迎。

弹棉花

在廊下镇中丰村的巷子里头,总能听到“梆梆噗噗噗噗”这久违又熟悉的声音。循声而去,在一家简陋的小屋中,弹棉花的手艺达人正专心致志地弹着棉花。看着花絮飞舞,弦声悠扬,画面很是亲切。

棉花放到专门的床上,腰间系条红腰带,再把吊杆下端插在腰带背后,顶端的麻绳垂下,吊在一个大木弓上,用牛筋做弓弦,左手握木弓,轻轻下压,右手执弹槌,敲击弓弦,发出“嘭嘭啪啪”的声音。

村民们每年都会去弹棉花。弹好后,再拉上纱线铺平整,用针线缝实,再用圆木盘磨压平实,制成柔软蓬松的棉胎。

洗帚手工制作工艺

金山亭林镇南星村洗帚埭一带的村民劈竹扎帚,卖“洗帚”已有200多年历史,远近闻名。在洗帚埭,扎洗帚这门手艺从清代既已流行,代代相传,邻人互授,在沧桑风雨中走来,靠自己的手艺过踏实日子。

洗帚,也许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明其意的词,但它却是以前厨房必备之物。一日三餐,洗帚是清洗锅子、灶台等餐具的好帮手,既实用又耐用。毛竹要加工成一条条几毫米粗细的竹丝,破竹、刮青、剖蔑,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再把篾丝加工成一把把洗帚,用塑料白藤把裁好的长短一样的篾丝紧紧地箍在一起。岁月变迁,虽然洗帚埭的洗帚行业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而可能消隐,但一个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故事,深入了几代人的记忆,值得我们唏嘘和铭记

纳鞋底

从前生活的步调都很慢,很多妇女会常常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纳鞋底。那时大多数人都是穿着自家做的布鞋,柔软舒适、透气吸湿。而现在会做布鞋的人越来越少了,手工布鞋甚至变成了奢侈品。

纳鞋底的工序也不简单,先在纸上描出鞋底外形,剪下纸样,再按纸样在布上画好,剪下四层厚度足够的布,用糨糊粘起来拿到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就是拿针锥、麻绳纳鞋底了,一针一脚细细的纳过去,鞋垫不能太软,针脚得密一些才行。据考证,手工千层底布鞋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土布纺织技艺

经经纬纬、匹匹段段,从奶奶的纺车到妈妈的布机……吕巷土布手工纺织技艺,是元代黄道婆棉先进纺织工艺在吕巷地区的发展,是明清两代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金山吕巷百姓制衣的主要纺织技艺,也是当时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棉花是金山的主要农产品,从元朝末年先进纺织技术由黄道婆传入后,先进的棉纺织生产工艺很快流传到金山吕巷等地区。到了明末,吕巷的纺织已十分兴盛,纺纱织布运卖到全国各地。心灵手巧的农妇,常有创新,改变原花纹,使式样越变越多。

近年来,吕巷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布纺织技艺的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展示土布纺织技艺的整套设备和工艺,还展示土布工艺品、土布时装、土布农民画贴画等衍生产品。2015年,“土布纺织技艺”成功申报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手工创造出的实物

无疑是填补记忆的一种方式

为老物件注入鲜活的情感

重拾这些老行当背后的魅力~

来源:文旅金山

编辑丨戚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