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革命纪念地众多
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目前
我市有北伐战争纪念馆
中共广东省委 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仁化双峰寨
南雄梅岭梅关
始兴红围
等重要机构旧址、纪念性建筑
和战斗遗址等红色遗迹
这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北伐战争纪念馆
北伐战争纪念馆。
北伐战争纪念馆位于韶关市区帽子峰北坡,馆藏大量孙中山先生及北伐战争时期文物实物以及历史图片。该纪念馆是广东首座北伐战争纪念馆,占地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主馆是一幢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二层,外墙为仿古青砖清水墙砌筑。建筑物为二层西式四合院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内设方形天井,南北楼设有楼梯与二楼相通,上下两层四周均有走廊为通道。
北伐战争纪念馆馆内一角。
中共广东省委
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
省委旧址。
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由广州迁到韶关,后分设粤北省委,其机关先后在曲江(韶关)、江西信丰、南雄、始兴秘密办公,长达四年之久。期间,在发展和巩固广东的中共党组织,发动和组织全省广大民众投身抗日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抗日文化阵地,建立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广东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省委旧址。
仁化城口红色小镇
城口镇红军长征纪念广场。
城口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东邻长江镇,南接丹霞街道,西连红山镇,北与湖南省汝城县接壤。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扫除西进的障碍,红军奇袭了城口镇和开展了铜鼓岭阻击战。
红军街。刘颖维 摄
11月2日,红二师六团从长江浒松进入城口东坑分道,其中第一营主攻城口镇。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战斗至第二天傍晚,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为红军西进创造了条件。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解放后,为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烈士,仁化县人民政府修建了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城口镇红军长征纪念广场。
仁化双峰寨
双峰寨。
仁化双峰寨是一座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巨大堡垒。1928年3月,国民党以两个团兵力包围仁化暴动的主战场双峰寨。寨内700多名军民在农民自卫军营长李载基的指挥下,开展了震撼广东的双峰寨保卫战,先后粉碎了敌人多次的炮攻、火攻、挖地道等阴谋。守寨军民不屈不挠,坚持了9个多月,牺牲400多人,其中有20多户全家捐躯。
双峰寨。
双峰寨保卫战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在北江暴动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被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誉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
南雄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最佳保护的古驿道。
南雄梅关古道。
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
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北面门题刻“南粤雄关”四字。
始兴红围
红围距离始兴县城4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红围呈长方圆角形。
始兴红围。
红围在抗战时期曾是省委秘密电台联络点,被民众称为“红色指挥所”。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原广东省委在红围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要决策,在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始兴红围。
乐昌龙王潭
龙王潭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000多人撤离赣南、闽南革命根据地,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防线,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年11月5日至7日,红军从赣南经广东南雄、仁化到达乐昌的五山、九峰一带。红一军团部分从龙山口羊牯田村进入龙王潭、长老坑、上西坑、桃竹坑、浆源、文洞,并在九峰茶料观音山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红军长征途经此地,留下了许多红军标语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红军雕塑。
因此,景区内建有红军雕塑、红军碑、红军路和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宣传栏等景点,引导游客开展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倾听红军长征故事等系列活动,追寻红军长征足迹,接受红军革命精神的熏陶。
红军碑。
还没有去过的小伙伴
赶紧约起来吧!
如果你有精彩的照片
欢迎向我们投稿!
比心
咱们下期再见啦!
还想看什么样的主题
就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吧!
说不定就会打造
属于你的《视觉韶关》哟~
文字:乐昌发布、南雄发布、网络综合整理
图片:资料图片(除署名外)
校对:李新有 编辑:朱海雯
责编: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