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日夜为我们值守,我们为你们的奉献精神点赞……”光华社区居民在感谢信里写道。
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光华社区,是湖北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社区疫情防控第六工作队的下沉点。为便于工作,10名队员实行“3+3”分组模式,3支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3人组成。其中一支小分队,正好由70、80、90后3名队员组成。
自下沉社区工作以来,在4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没有豪迈宣言,只有来自心底的涓涓情怀,用真情和汗水,展现出民航人的职业风采。
“我要上、我能行”的70后
邓龙喜是这个团队的70后老大哥,23年的老党员,来自机场集团航务管理部,在机场他即是一名管理人员,也是一名航行管制工程师。
2月8日,在接到机场集团组建社区防疫工作队的通知时,邓龙喜想到自己一家人春节前在医院就诊的情形,他坐不住了,内心重复着一个念头:“我要上”。当时,一家人均已康复,且居家隔离观察已过14天。他第一时间向单位请缨,8日凌晨,打电话向第六组组长朱荣生报到,并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下社区的第三天,网格员通知,工作任务由消杀改为值守出入口。组长朱荣生分配工作时说:“我们队共值守9个出入口,其中8个在光华路那一片,1个在六医院后门的正对面,危险系数较……”,话音未落,邓龙喜马上回复“我来守。”同组队员笑说,“拿话筒指挥过飞机的人就是不一样,反应真快。”
3月9日,社区再次开展“四类”人员大摸排。邓龙喜迎难而上,主动要求上门测量体温。刚开始,是由社区网格员带着他一起上门,才走了一个单元楼栋,他就欣然提出,“你们很忙,这个工作我能行”。一下午时间,排查完球场路66-78号小区,他交给社区厚厚一沓台账。
“化思念为力量”的80后
来自机场集团审计法务部的公司律师徐婷,是团队中的80后宝妈。春节前,疫情形势日渐严峻,她把两岁的儿子托付给黄冈老家父母,只身一人留在了武汉。“原想着过完年再把孩子接回来,哪知这一别就是两个多月”。由于丈夫长期在国外工作,一家三口分隔三地,只能偶尔隔着手机屏幕团聚。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说不想孩子那是假的,出生到现在从没离开过我……”说起孩子,她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疫情当下,她化思念为力量。在机场集团招募志愿者之际,她毫不犹豫报了名,“我一个人在武汉,可以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
2月15日,武汉大雪。值守点无任何遮挡,她和队友们打着伞在雪里坚守,不到半天,鞋子全湿透了。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向超市老板要了两个塑料袋套在袜子上,继续穿上湿淋淋的鞋子,一直坚持到傍晚。
作为第六工作队的联络员,为当好组长的助手,做好整个小组的“服务员”,她提前做足了功课。组员乘车、考勤记录、工作日报、餐食发放、物资领取等等,无不一一安排妥当。
“感恩磨砺”的90后
吴郁是团队中年级最小的90后,武汉封城前,作为家中的独女,父母很担心她的安危,本来准备开车接她回家过年。但她想到,自己所在的航务管理部员工不多,机场是航空运输保障的重点单位,事情肯定很多,于是,她主动放弃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留守武汉,坚守岗位。
2月初,在部门群里得知机场招募支援社区志愿者时,她瞒着父母,向领导报了名。吴郁是201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回想起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她说,“感谢单位同意我的申请,能参与社区防疫工作,是我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一次难得的机会,对我也是一种磨砺。”
吴郁值守的球场路64号小区在儿童医院附近,很多血液病患儿家长租住在此,每天给患儿送饭,往返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她都认识那些家长了。“蕾蕾爸爸,又有几个你的快递放在这儿了,等会儿记得带回家。”“豆豆妈妈,社区工作人员刚才找你,需要你填个表,放在门口的桌子上了。”热心肠的吴郁干起了临时传达员的工作,送饭归来的家长们总会收到这样的温馨提醒。
吴郁的乐观开朗、乐善好施也感染着小区居民,不时会有居民送水果、饮料到值守点来,她总是婉言相拒,有的实在推托不掉,她便转送给小区门房值班的大爷。
一路走来,有苦有乐,有艰辛也有收获。志愿者们值守的球场路64号、66—78号小区均已连续40天无疫情,这是对他们夜以继日辛勤付出的最好诠释。
责编:刘艳萍
融媒体记者:罗晖
通讯员:张勇、张劲松
编辑: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