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现在依然坚守

2019-09-16   高广银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在迎宾馆受到总理的热情接见,看似破冰之旅,但是中美的矛盾并没有随着基辛格的访华而有所缓和,相反,当年的谈判气氛异常紧张,甚至陷入僵局。而此时总理建议,先休息一会,品尝烤鸭。

这是一顿让所有美国人难忘的宴席,是一桌传统的北京烤鸭宴,主菜是饱满多油的北京烤鸭,鲜嫩又酥脆的鸭肉,再配上咸甜交织的酱汁,伴着葱丝和黄瓜丝,卷入薄薄的荷叶饼中,入口即让美国人终身难忘。除了鸭肉,还有鸭骨做成的汤,在配一些脆皮、鸭掌、鸭头等菜品,可以说烤鸭成为了当时整个宴会的主角。

从此之后整个会谈都充满了甜美的味道,双方气氛轻松愉快很多。这道宴席也成为中美宴会必选菜品,之后无论是尼克松访华,还是后来的中美正式建交,北京烤鸭都见证了这段历史。

但是全聚德这个老字号的恢复要等到1980年2月9日,这个同治三年创立的老字号,在建国初期也经历了公私合营,品牌几近淹没的危机。同年恢复的老字号还有“四做鱼”的鲁菜致美斋;还有亿霸王别姬,子龙脱袍,炒米粉等闻名的湘菜馆等。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无疑是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的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个体饭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0年9月30日,在北京内燃机厂当炊事员的郭培基,在帮爱人把摊子支起来之后,就去上班了。等到他下班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自己家门口被一群人围得密不透风,拥挤的人群甚至都排到胡同口。好多邻居看见郭培基还问他:“你家饭馆都开业了,你咋还上班呢?快回去看看,来了好多老外”

当天郭培基给爱人刘桂仙生好炉子之后,这个炉子火就没有断过,刘桂仙用仅有的36块钱,买了4只鸭子,本来打算做几道菜,让邻居们尝尝,然后再说开业的事。但是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当时嗅觉灵敏的西方记者抓住了这个契机,蜂拥而至。

当郭培基进屋的时候,这批记者依然在餐馆里,非要品尝他们家的菜品。郭培基餐馆里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菜了,于是向邻居借了点面条,做几碗打卤面,这批记者不但吃得精光,而且大肆报道悦宾饭馆菜品的美味。

于是悦宾饭馆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春节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都到悦宾饭馆拜年,鼓励他们把买卖做大。有了领导人的肯定,郭培基夫妇更是放足了胆子。当时京华时报记载,当时很多原悦宾饭馆的老主顾,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邀请亲朋好友,排队尝鲜,甚至大雪纷飞的冬夜,大家也在他们家门口等上两三个小时。

当时悦宾饭馆最拿手的是蒜泥肘子、锅烧鸭、五丝桶、扒白菜等。当时悦宾饭馆并不便宜,随便几个招牌菜,也需要当时一个工人半个月工资。

悦宾饭馆虽然名头很大,到今天依然很低调,隐藏在翠花胡同里,如果不细心找,真有可能会被漏过。

其实北京菜现在很难去定义它,北京本地菜品很少,除了烤鸭,没什么原生的北京菜。可能有些人说白煮肉是地道的北京菜,实际上这道菜是东北满族人祭祀的菜品。很多北京人喜欢的凉菜,大都来自山东。

北京从元代开始,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汇集于此,带来了各地美食,是各地口味的承接者。不像四川,蜀道难,山川险阻的阻隔,让本地风土人情,烹调口味有所不同。

悦宾饭馆依然保留着那个年代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角落里的水龙头,墙上挂的白毛巾,甚至洗手用黄肥皂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慢慢都会被时间给淡忘,也许悦宾饭馆保留的不是味道,而是一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