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满意写进百姓心里

2020-01-08     保山日报网

居民在社区图书角看书

“过去我们有事找干部,现在是干部主动找我们!我们的事,干部记在本子上,我们的困难,干部记在心上,他们和群众真是心贴心。”谈起社区干部为居民排忧解难的事儿,龙陵县龙山镇龙华社区意达园小区居民彭再显感慨地说。年近60岁居住在三楼的彭再显患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爱人在乡下教书,女儿在北京工作,为帮助老彭解决生活中的不便,社区干部请楼栋长郭荣志与他结为互助对子,加入了小区微信群,遇到困难及时提供帮助,解决了老彭家人的后顾之忧。像这样的便民服务,龙华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

党建引领自治 搭建治理平台

龙华社区是龙陵县唯一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城市社区,辖18个居民小组(小区),有城镇居民1431户3911人,社区党总支下辖5个党支部,有党员198名,其中:老干支部3个党员130名。近年来,社区“两委”紧扣“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要求,创建“1+10、小区+楼栋+业主委员会”服务品牌,即:每个党员联系10户居民,每个社区干部联系2个片区,居民小组长包楼幢(街道),各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参与小区管理,结对联系,上门服务,实现党组织、党员服务全覆盖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5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向每户居民发放了党员干部“联系卡”,上面有社区干部及社区物业、医疗卫生、家政等10余个家庭技术服务项目人员的电话号码。居民只要一个电话,干部或服务队人员随叫随到。

为确保居民需求落到实处,建立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公开承诺制度,有职党员依岗承诺,无职党员设岗承诺,设立了文明新风、理论学习、环境卫生等6个岗,社区建立起“说事室”制度,规定每天由1名社区干部值班,记好民情台账随时接待居民来访,通过“三诊”,即:值班“坐诊”、深入居民家“出诊”、一事一议“会诊”,及时高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慧介绍,社区党总支与辖区单位、社会组织通过联合强组织、联席强机制、联动强治理,实现了党课共同讲、活动共同办、经验共同学、资源共同享、平安共同创,社区党组织成员进入业主委员会、社会组织党组织,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共建的组织体系。同时,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化共治制度等,构建起社区党委(总支)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工作服务站、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如今,社区党组织主动到辖区单位共商良策,辖区单位主动到社区联议党建、社会治理,主动到社区上党课、组织社区党员参加,形成了同频共振、齐声共鸣、争先创优的新局面。

以改善邻里关系、增强邻里互助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创建“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乐楼栋(路)、和谐社区”主题活动,由社区“两委”召集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召开会议,讨论议定下发“四争”倡议书,即:人人都来动手,争做邻里沟通的热心人;人人都来奉献,争做邻里互助的志愿者;人人都来行动,争做邻里和睦的促进者;人人都来参与,争做社区内的文明人,共同塑造美好友善的和谐新社区。广泛开展了创建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文明单位”,评选“十大孝星”“最美龙陵人”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模范人物上社区善行义举榜,让居民学有标杆。

把网格化管理引入和谐平安社区创建,将18个居民小组按每格10户至15户划分成网格,配备了网格员(户长),负责网格内各项管理服务措施的落实。开通了“6995”(救救我)信息平台,建起了QQ群、微信群,一个个闪动的头像,一句句亲切的网络话语,传递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注入了活力。

居民“说事室” 化解纠纷作用大

2015年,龙华社区设立了“说事室”,制定了工作制度,规定每天由1名社区干部值班接待居民来访,积极解决居民咨询、反映的问题。通过给居民一个说理和反映诉求的地方,建立起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的快速反应机制,使矛盾解决在基层。

“‘说事室’的成立让辖区居民有了倾诉的地方。”张慧深有感触地说,有了“说事室”后,居民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包括对政府有什么意见都能在“说事室”反映出来,是居民意见的“收集站”,家庭邻里纠纷的“过滤器”,群众困难的“门诊室”。

龙华社区每季度或每月举行一次“晒”居务,财务和党务工作情况,社区干部现场解答群众(党员)的质询,让群众话语权得到释放,民主权力得到落实。通过畅通渠道说事、明确责任理事、集中民智议事、整合民力办事、加强监督评事的“说、理、议、办、评”五个环节进行说事,以“群众要求说、登门入户说、急事及时说、主动邀请说、不便事用书面(微信)说”的五种方式,让“说事”的过程成为反映社情民意、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和干部不忘初心服务群众的过程。

“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真好,大到居民家的‘红白喜事’,小到装个自来水龙头换个灯泡,只要反映给业主委员会,都会得到及时帮助,真不愧是小区‘110’。”腾龙小区居民李先生说。1月2日上午,李先生从社区文体活动中心赶回家给上班的儿子儿媳做午饭,拧开水龙头没有水,到屋外一看是自家水管断裂了,取出手机拨通了业主委员会主任杨恩亮的手机。不多一会,老杨带着工具和材料到李先生家修好了水管。像这样为邻居换个灯泡、疏通下水道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会遇到,业主委员会总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温暖了居民的心。腾龙小区成立了由7位委员组成的业主委员会,协助居民小组搞好小区的管理,受到居民欢迎。

五板桥小区有一对中年夫妇因一些家庭琐事处理不当闹离婚,影响了家庭和睦,居民小组调解员多次调解未果。党总支副书记番正芹将这对夫妇请到“说事室”,对他俩进行苦口婆心地开导教育,解开了“疙瘩”,撒出了“怨气”,双方再也不提离婚的事了,又和和美美过日子。

针对群众诉求,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精细化管理,组织8名志愿者持续开展“三留”人员关爱服务行动,服务辖区空巢老人6户,留守儿童2人,社区医生定期上门对空巢老人进行免费常规体检,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社区医生为居民小孩看病

凝聚“向心力” 画好“同心圆”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类齐全的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便民服务中心、谈心室、活动室、图书室、儿童之家、卫生室……“居民有需求的,我们都能尽量满足。”社区值班干部说。

隆冬时节,社区文化广场上老年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排练鼠年庆新春文艺节目,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骨灰级“选手”,有刚过花甲之年的老倌、老奶,也有青壮年居民,都用歌声和舞步赞美新生活。龙华社区共有老年文体活动队18支,按照各人的爱好设有书画、声乐、舞蹈、太极拳等兴趣小组,每到活动日,书画组的学员们吟诗作画,切磋技艺,其乐融融;声乐、舞蹈组的学员以燃烧的激情、激昂的歌喉、潇洒的舞姿,唱响时代乐章,舞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新乡贤文化是一种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蕴含着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龙华社区充分发挥退休公职人员新乡贤的作用,鼓励他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余热,材尽其用;他们不仅能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聚集资源、躬行实践,而且还能以自己的见识和生活方式垂范邻里、传播文明、改善社会风气,以自身威望影响乃至监督基层干部为民办事。

龙华社区老干一支部书记尹照明在职时多年担任领导工作,退休后被选为社区党总支委员、老干第一党支部书记、汇源小区居民代表,他将一腔情和爱都倾注在社区工作上,社区有一对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尹照明把自己和妻子的手机号码留给这两位老人,平时老人有个“头痛脑热”或生活中遇到难处需要帮忙,一个电话尹照明便会准时到达,多次为这两位老人排忧解难。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都要尽力去办,尽量让群众满意。”这是龙华社区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年过80岁体弱多病的松山路居民朱玉璋一家3口人,儿子因车祸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在县敬老院生活,孙子在外打工,老朱常年独居,生活过得很艰难。社区协调县消防大队为朱玉璋家安装了烟雾报警器及便携式灭火器,把好事办实。去年,全社区为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200余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大批来自农村的老人“洗脚上田”成为新市民,住上了高层住宅小区,活动范围也由过去的田间地头转向城市街巷,然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却让他们一时难以完全适应。住进了高楼是否就意味着真的融入了城市生活呢?不少人对此感到迷惘。为解决这一状况,龙华社区实施了“文化养老”工程,把文化之花插进社区土壤,搭建了“传统节日,弘扬文化”“培养爱好,满足兴趣”“施展才艺,展示风采”“文化播种,扎根社区,带动乡村”四大平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住在新建的小区里,很多“新市民”短时间内还没有适应高楼生活,高空抛物、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时有发生,公共设施也常被孩子们捣蛋破坏。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社区以“四城同创”为抓手,以广场文化、楼道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争做文明市民”活动,对不文明行为,用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节目加以劝阻、引导,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报记者 雷 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H0Rh28BMH2_cNUgJK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