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您好,我们监测到一个高度疑似电信诈骗的号码频繁与你联系,请不要点击任何不明链接……”比速度、拼口才,这是3月18日市公安局反电信诈骗中心办公室内的一个寻常工作场景。一个月来,他们通过电话,向潜在受骗者发出预警1000余次。
骗子的花招总是层出不穷,该中心监测到,近期针对企业与个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资金流紧张现象,以办理信用卡、贷款为幌子的诈骗案呈现上升趋势。
本想贷款2万元应急,结果被骗4万元
最近,在株洲市经营一家甜品店的刘先生觉得压力山大,全面复工后,要进原材料、要招员工,开销 很大,于是他打算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借2万元钱过渡一下。
前天,小刘通过QQ添加一名自称是贷款平台 公司客服的男子,在对方的指导下,小刘扫描二维 码下载一个APP,注册、填写资料、申报,对方又说 要“验资”。一顿操作之后,小刘不但没有贷到款, 反而将银行卡里的4万元“送”给了骗子。
“过程中,客服让我不要接听任何电话,只跟他 单线联系。”小刘说,因此错过了民警的预警电话。
此类案件占诈骗类案件总量三成以上
市公安局反电信诈骗中心透露,经统计,近一 个月来,以办理信用卡、贷款为幌子的诈骗类案件 多发,占诈骗类案件总数量的三成以上。
“随着国内疫情情况得到控制,人员复工、企业 复产,或多或少都需要现金周转。”民警分析,骗子 是利用中小微企业与普通市民,需要现金周转,但 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的情况,以“无抵押、低利息、 放款快”为卖点,吸引大家登录网站或者下载APP, 先套取个人信息,再以手续费、保证金、会员费、验 资等名义,诈骗被害人。
要提前交纳费用的贷款,你要当心
骗子的花招层出不穷,反电信诈骗中心会根据 系统监测到的高度疑似诈骗号码对潜在被害人做 出预警,“有时候真是急得肝疼。”民警介绍,他们 在进行预警时,会想方设法联系潜在受害人的家 属,让他们一起劝说、阻止,可狡猾骗子也有对策, 他们会刻意制造紧张氛围,将潜在受害者置于封 闭的环境里,让他们不要与任何人联系。
那么,有贷款需要的市民、企业如何鉴别此类骗局呢?民警提示,一定要弄清楚贷款平台的资质,同时牢记“凡需要提前交纳费用的贷款,基本都是诈骗!”
同时,大家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不要下载不明APP,不要随意填写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收到验证码时要特别留意。
(株洲晚报记者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