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蚝宅蟳埔村,古城余韵蚵壳厝

2019-08-16   阿杰传承闽南文化

在泉州湾的入海口,静卧着一座风情渔村——蟳埔村。

泉州蟳埔村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刺桐港”的所在地,拥有许多珍贵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如蚵壳厝、顺济宫、真武庙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里居住的人们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蚝壳厝的墙体由这种灰白色的大蚝壳砌成,看过去犹如片片鱼鳞。使用蚝壳建成的房子坚实耐用,而且冬暖夏凉,因而有着“千年砖,万年蚝”的美誉。

建造蚵壳厝要先用碎石、泥沙砌好40厘米厚的墙体,再砌上一层海蛎壳。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闽南特色红砖古厝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极富美感的图案。蚵壳厝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挡海风的侵蚀,屹立千年不倒。

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也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渐渐富裕了,一幢幢小楼取代了矮小破旧的蚝壳厝,不少年久失修的蚝壳厝面临坍塌。目前,蟳埔村的蚝壳厝现存100多间,已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也在不断探索保护蚝壳厝的良策。

蟳埔村除了蚝壳厝出名之外,蟳埔女人头上的花头饰也是一大亮点。蟳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一道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这三大渔女都有比较特殊的发饰,而其中又以蟳埔女的发饰最为艳丽抢眼。

从孩提起,蟳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应季的小朵鲜花茉莉、素馨等扎成整齐的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花环上的小花蕾多用淡雅的含笑、白玉兰、柚子花,一般要围上三四圈,随后插上鲜艳的粗康花、素馨花或者绢花。戴在头上,就像是顶着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

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夏天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

蟳埔女要抚养子女,孝敬公婆,洗衣做饭,是家庭的主心骨。当潮水退落,不论春夏秋冬,她们还要身背鱼篓,卷起裤筒,赤着双脚走在“蚵株”间,敲“蚵”挑担。隔天,天蒙蒙亮时她们就要起床,挑着一担担鱼虾到泉州各个市场摆摊卖海鲜,个个善于经营、勤劳肯干。

蟳埔女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