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出的一些影视片,宣传的时候说什么天价片酬巨资打造,不管从服装道具还是其他方面,都精工打造,单看宣传片,期待的不要不要的,但真的看完了,却是满满的失望,要么因为演员演技浮夸,要么因为剧情没什么营养,反而那些剧组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赞助,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却能拍出来很好的作品,比如李幼斌版的《亮剑》。
这部片子在当年的火爆程度小编不说,大家也都明白,当年《亮剑》一出,就像利剑出鞘横扫大江南北,迄今这部剧已经在电视上重播了三千余次,足以说明这部剧有多受欢迎了!但大家只看到这部剧这么成功,却没有看到拍摄这部剧的背后有多艰难,尤其是在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
雇不起太多的群演,往往是主演演完自己的戏份,还要换上群演的衣服再去充当群演,还有些群演一人分饰多角,李幼斌除了演李云龙也出演了群演,还有一个小兵,饰演了四个角色,这些在网上一搜都能搜到。
拍摄《亮剑》的时候,除了经费紧张,条件也很艰苦,取景是在晋西北山西北边的一些当地居民废弃的民房里,当时为了节省经费,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开始拍了,那天的冬天很冷,山西北部达到了零下四十多度,据后来李幼斌和张光北回忆,在民房的土炕上拍戏,屁股下面不垫一条棉被根本都坐不下去,因为太冰凉了!
而且整个剧组只有两部摄像机,一部是负责全景拍摄,一部负责全景跟拍,这两台摄影机也是够累的,一天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几乎都没有休息的时间。这里不得不提的独立团的骑兵连。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骑兵连还是比较壮观的,几十匹马,尤其是对阵日军骑兵联队的那场戏,孙德胜的骑兵连大概有个10匹左右,而对面日军的骑兵联队却是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还是挺壮观的,那么你以为这是真实效果那就错了!
事实上是,当时剧组只有两匹马,后来导演组觉得两匹实在有些少,就花费大量人脉又找来了几匹,而且是在不花钱的前提下,后来片子出来以后,经过后期加工特技加持,硬生生剪辑出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么多的马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很多时候好事未必是坏事,坏事也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就是因为经费紧张,才调动了全剧组人员节约的积极性,把能免费解决的事情都动脑子免费解决掉。如此一来,在全体剧组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诞生了这么经典的《亮剑》,而且也是因为经费不足,才一定程度上阴差阳错还原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艰苦,这在艺术上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
取得这样的结果应该算是一种意外之喜了,总比后来的某些局,因为经费充足,抹着发胶上战场强吧,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