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发展?

2019-12-17     河北立思辰留学

我是14岁初中毕业就被家里送到了澳洲读高中,在墨尔本的某个私立女校。后来高中毕业考上了悉尼大学,现在大二,家里已移居美国,这是背景。

看了上面那么多理性的回答之后,我想感性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对我就是这样的人。上高中的时候,身边的同学以及结交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高中就出来读书的,甚至更早。那个时候(现在也是)的主要矛盾是【父母对于我回国的坚决反对】和【同学朋友对于回国的热情】之间的冲突。而且自然是想要回国的那一方。

说来也奇怪,我父母虽然早就离婚并且互相极度看不顺眼,却在以后要我留在国外这件事上出奇地一致???我与他们谈过很多次,也起过争执,最后的结果永远都是丝毫没能改变对方的想法并在心里觉得对方是二傻子。我爸妈的想法我不是不能理解,无非就是zf的问题,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医疗问题。我早就听了百八十遍。

我和同学这边都是在年纪较小的时候就出了国,每年也就回国两三次,可能是越得不到什么就越渴望什么吧,国内的生活对我来说就是天上那轮白月光。我喜欢国内的生活,有烟火气,有市井气,我羡慕国内高中时大家可以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课间了相互打闹,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喜欢放学后和同学去路边摊儿点几个串儿回家路上边走边吃。我喜欢早上路上热气腾腾的早餐铺,喜欢夜晚时的街上的喧闹,喜欢那种寒冬腊月也盖不住的人情味儿。

在国外生活了这么久,我也喜欢路人的礼貌;我也喜欢那些主动为我让路的汽车,我会给他们轻轻点个头或者摆手笑一下;我也喜欢没人干扰的自由。可是啊,我被家里人嫌弃拖拖拉拉不赶紧吃饭的时候;听见路人用方言交谈吆喝的时候;听出租车司机看到堵车满嘴抱怨开始唠家常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在街上缠住妈妈非要一串糖葫芦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喜欢这片土地。再精致的米其林三星牛排,都赶不上家乡的那一筷酱牛肉。

维州高考 (VCE) 时中文科目有个口语考试,是一篇Detail study,题目自定,要求演讲稿中包含三个论点并各有一个中国的文学作品作为支撑,演讲时长5分钟。我当时最后决定的题目是《中国人要有中国味》,讲到最后时眼泪都带着泪花。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看到一段话印象很深:“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当时把这句话分享给了一个毕业于国防科大的军官朋友,他表示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多大触动,大概是因为没出过国。有些情感出了国比在国内看得更清楚。

我大学的专业是护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有时会出示一些全世界的发展状况。总有人说国内医疗条件不行,医保福利完全比不上国外。可我想说,那人口基数呢?有没有考虑过中国在拥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能做到如今这一步有多不容易。我还记得在老师出示的那几张图上,中国的医疗安全水平在地图上的颜色为颜色第三浅,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颜色最浅(颜色等级被划为十等)。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我觉得这是目前中国能做到的最好的。

至于对未来的规划,我希望等我有了在国内立身的能力后就回国。我总跟别人说,在国外这么多年的感觉就像飘萍,每次回国时才感觉心安,吾心安处是吾乡。

给它点时间吧,它才70岁。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

————————分割线—————————

日常1:

感觉国内发展真的很快啊,记得有一年高一还是高二时回国,那个时候我还没开通支付宝,微信钱包里也没几块钱,打心底觉得根本用不到。结果第二天早上我揣着十块钱纸币去商业街买早餐时发现所有人都在用支付宝。我当时就像个第一次进城的留守儿童,“你扫我还是我扫你”这种话听起来像什么接头暗号。排队买早餐的队伍中大爷都拿着手机流露出了泰然自若的神态,只有我在后面狗狗祟祟地研究付款码在哪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6acE28BMH2_cNUgcT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