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饮茶,一直用的冲泡式的饮用方法,省事方便。突然见到用锅烹煮茶叶的方式,不免很新奇。
古人们用的便是这煎煮法,从刚开始的烹煮鲜茶叶,到后来的烹煮干茶,也有边牧名族用奶烹煮茶叶的特色酥油茶、擂茶、奶茶。现在的奶茶店所用的茶汤很多也是烹煮茶叶所得。
元朝末期出现散茶冲泡的方法,到了明朝,在朱元璋的助力下,散茶冲泡法发展至顶峰,烹煮法、末茶法被淘汰。
日常若有时间不妨体验一下。烹煮茶叶看似简单,但还真有不少讲究和技巧。更形象的说法应该是煲茶汤,要注意茶种、容器、水温和时间四大要素,才能烹煮出好茶汤。
鲜爽清香是绿茶的特征,一旦经过水煮之后,鲜爽清香的特征会消失,平常冲泡时间太长,茶汤都会大打折扣,更别说烹煮了。
过高的水温会使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浸出过多,使得茶汤滋味越发苦涩,汤色与叶底会发黄,失去清爽的绿色。
黄茶的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所以也不适于烹煮,为了更好的品饮,大家还是用玻璃杯冲泡吧,如果想尝试一下,不妨烹煮一次。
陈了一段时间的岩茶先照常用冲泡法喝上几泡,几泡过后可以选择将叶底进行烹煮,经过烹煮,茶叶中剩下的物质会被浸出的更多,滋味更丰富。
陈化一定年头的白茶非常适合煮饮,陈化过程中白茶中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黄酮、茶氨酸和咖啡碱等物质的含量越来越多,烹煮后茶汤的滋味非常醇厚。
前两泡可以用冲泡法和,两泡过后便可以烹煮叶底,先将水用大火烧开,然后将叶底放入,改用小伙慢煮,根据个人口味的浓淡程度决定烹煮时间,你要是口味淡,就少煮一会。
贡眉和寿眉这两个茶种叶片较为粗老,还带有茶梗,比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含有的内质丰富,更加耐煮。陈年的贡眉寿眉滋味更醇厚,有股药香。
红茶用烹煮法极为少见,不过味道也是不错的。咱们日常中见到的烹煮红茶多是奶茶店在制作奶茶时使用的方法。烹煮后将茶汤与糖、牛奶和乳酪混合,味道很美味。
少数名族同袍也有用红茶制作奶茶,将红茶用纱布包裹,与牛奶、糖或盐、炒米一起烹煮。
烹煮黑茶就很常见了,熟普、六堡茶、老茶头,还有小青柑等等。
少数民族的特色酥油茶、擂茶、打油茶等等也多是使用黑茶,
总结一下,发酵较重和陈化年份长的茶叶适合烹煮。绿茶、黄茶这两种未发酵和轻发酵的茶类,还是适合用冲泡法饮用。
冲泡几次后再行烹煮,这样的方式看重茶含有的物质,如果是芽叶类或者陈化太短的茶,冲泡时物质便流失的差不多了,烹煮也没什么意义,滋味寡淡。
粗枝老叶,带有茶梗的茶种内质丰富,滋味醇厚,这类茶像普洱、贡眉寿眉等,可以先冲泡几次,然后再烹煮。冲泡后再烹煮是为了不让茶汤太浓。
直接烹煮,茶物质的浸出多而快,所以减少投茶量,减少至正常冲泡投茶凉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烹煮前先洗一遍茶,用沸水冲泡3至5秒干茶,将水过滤后把茶叶倒入壶中开煮。
当然,水沸腾后再将茶叶放入烹煮,凉水开始烹煮的话,茶汤会太浓,不利于品饮。
煎与煮的区别就在于水的冷热,平常常说煎中药,煮东西。煮东西时是等水沸腾后将东西放入,而煎是东西与冷水同时放入锅中,一起煮热。
用此方法时,先在茶壶中投入茶叶,然后在倒入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开中火慢煮。煮至水沸腾,改小火慢煮几分钟,就可饮用了。
煎茶耗费的时间太长,大家根据时间自己调整吧。
煮茶的器具建议用玻璃壶,可以直接看到茶汤的变化,根据变化改动烹煮时间,可以避免茶汤过浓或过淡。
如果茶友的煮茶经验很丰富,可以用陶壶,陶壶的保温性比玻璃壶好的多。
煮茶的时间要根据自己的口味而定,如果担心煮不好,可以边煮边尝,隔一会尝一口。
煮茶虽然会使茶叶物质浸出更快更多,但不要因此减少太多的投茶量,平常冲泡时投茶量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即可。
如果要问一批茶能煮几次,只能说因人而异吧,不想第二次煮茶太淡的话,头茶不要将茶汤倒完,留下三分之一在壶内,续水再煮即可。
紧压茶在撬动时难免茶渣太多,建议放入用纱布包烹煮,这样茶汤不仅清澈,在清洗茶壶时也方便一些。
烹煮茶叶时切勿断断续续,时煮时,要一次煮完。
以公道的价格,让大家喝到承艺最佳的原产地好茶;以诚心的匠心,承艺精湛工艺,制作好茶;以客观公正的角度与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