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中国革命在此转折
采访团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子长市地处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原名安定县,为纪念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谢子长, 1942年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昨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走进子长市,了解这里的红色历史。
瓦窑堡会议吹响民族抗战号角
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的田家大院,这里便是瓦窑堡会议旧址。一排五孔窑洞古香古色,会议室内,2张方桌、6条长凳。在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一边听讲解员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讲述,一边抚摸着屋内破旧的小方桌、煤油灯、茶壶和茶杯、老式的电话机……记者恍然间回到了那段红色的岁月。
讲解员介绍, 1935年10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1月7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后勤伤病人员,经安塞到达瓦窑堡。很快,党中央要进驻瓦窑堡的消息传来,安定、秀延、赤源县的农民从各地赶着毛驴把粮食、蔬菜、牛羊肉送到供给部和接待站。
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浪潮日益高涨。民族存亡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宽阔胸襟,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就是在这个五孔窑洞的院子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13人出席会议,并通过《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议案。会上最终形成决议,决定了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建什么国的大政方针。
谢子长: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创建人之一
城区以西25公里的李家岔镇枣树坪村,这里是谢子长将军的旧居。这处旧居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由16孔窑洞组成,包括上院、店院、下院和侧院四个部分。
讲解员告诉记者,谢子长,原名世元,后改德元,号浩如。1897年1月19日,出生于李家岔镇枣树坪村。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由北平回到陕北,从事兵运和农运工作。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驻西北的军事特派员,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导员。曾兼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委,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的多次“围剿”。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夜,谢子长因伤病不幸与世长辞。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书写了碑文
醉 美 子 长编 辑:刘 宏责 编:张亚宁监 制:高 瑞来源:《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