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月的一天,寒风在南京市的上空刮过。已到了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春节前夕,到处洋溢着春节到来的喜庆气息。
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建中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师傅们大概也准备着收尾工作然后回家欢度新春。突然,工地上的一位师傅发出一声惊叹,大家纷纷围了过去。
只见地里并不是正常的土层,大家合力挖掘之下,一个古墓就这样凭空出现在众人眼前。经验丰富的现场指挥迅速上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
这对于南京市博物馆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忙碌新春,此墓后经鉴定分析应为秦侩和王氏的墓。专家们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包括:玉器、玻璃、水晶、玛瑙、琥珀器等等。
而最最精美的是一对玉梳,其造型玲珑秀美,雕琢精致,是目前出土的宋代玉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南宋·缠枝牡丹纹玉梳(其一)
看到此梳,不知诸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面对这样一件近千年前的文物,我只觉一阵大宋年间的雍容而又简美之风扑面而来。其纹样设计既繁复又规整,又是一件以宋代美学力压现代设计作品的文物无疑了。
在看这件玉梳的介绍时,身后经过的女生忍不住说道:“哇,这个也太好看了吧。”很多初见它的女性朋友第一反应也是“好美,想要同款”之类的。有朋友现场就搜了某宝,不过就还没有出现过仿制作品。
南宋·缠枝牡丹纹玉梳(其二)
另外一把玉梳从图片上看应该是锈蚀较为严重,其形制也更为扁平些,不知是否因年代久远而变形所致。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过就是一把梳子嘛,怎么做得花里胡哨的。但其实这样的设计是有其实用功用的,古人用梳不止用来梳头,它们其实也是头饰的一种。将玉梳作为头饰插于发上,是古人的常见操作。
宋徽宗临摹作品《捣练图》
中国人对玉器的喜好,自商周时期便已盛行。
玉圭、玉璋、玉琮、玉璧等等自古以来是与钟、鼎这些青铜器同等地位的国之重器。这些东西既是权利地位的象征,又是当时最高地位的货币。
而商周过后,春秋以来,玉器从只有君王才能用慢慢转变成了新兴知识分子阶级的装饰品。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可见其地位与象征意义的重大。
红山文化玉龙
著名的和氏璧故事就发生在战国年间。
玉工汴和发现一个玉璞(原石)后献给君主,宫中鉴定的人却说是顽石,汴和因此被罚挖掉了一边的膝盖骨。他再去献玉,又被挖掉另一边。断了腿的汴和抱着玉璞哭泣,感叹这世上没有识玉之人。
后来经过雕琢,最终成了一块精美绝伦的稀世玉璧。也才有了后来《史记》中记载的完璧归赵和氏璧故事。这就体现了战国年间诸侯对于玉器的重视,甚至可以以五个城市来交换一块稀世宝玉。
西汉楚王墓出土玉龙
而汉以后,经过晋代,因为鲜卑等各族入侵及文化结合,古玉文化断流了400多年。而今我们看到的唐宋玉器,其实是重新崛起的另一文化层面的玉器。
但有别于商周的厚重,战国的雄秀,唐宋以来玉器的精美也是独具特色的。特别是像今日介绍的两把玉梳,其结合了宋代极简美学与古典缠枝纹饰的独特美感,依旧让身处现代的我们心动不已。
图源:微博@动脉影
我们所谓艺术鉴赏,专家内行可以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但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文物与艺术肯定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一隅。
每一个时代之美,每一个种思想之内核,就藏在一件件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及文物之中。等着我们去看,去欣赏去发掘。
两把小玉梳的美,也是大宋,也是中国千年文明之美的具体体现。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