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祯: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情怀

2019-07-31   富顺融媒

关注富顺融媒,第一时间了解富顺要闻。

​66年前的7月27日,为保卫祖国安全、援助朝鲜人民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们通过浴血奋战,打败了具有完备的海陆空作战力量和令日本人感到绝望的原子弹的美军,签下了《朝鲜停战协定》, 197653名志愿军为这场战争捐躯 。美国朝鲜战争司令官克拉克将军,发出了一声悲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为了缅怀革命烈士、弘扬抗美援朝志愿军保家卫国精神,记者采访了富顺老兵宋祯。

富世镇釜江街,一栋上世纪的老房子矗立街边,其中,一间窄小的居室住着两位老人——86岁的宋祯和84岁的贾其芳夫妻。屋里有些昏暗,陈设也是少见的简朴,记者的到来,让这个家的人气陡增,忙着打扫卫生、收拾厨房、整理房间的几位中年人(宋祯学生)随即到客厅端茶让座,腿脚有些不方便的宋祯坐在老式沙发上微微欠身,“欢迎来家里做客,随便坐哈。”

杂物柜上的祖辈及电视机画面清晰发白,正播放着关于日本增强军备的访谈节目。宋祯连忙将电视声音调小,说道,“党的十九大召开,让全国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光明的前途,我参加过抗美援朝,深感新中国和人民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了国家作为坚强后盾,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才硬气。”

对话中,宋祯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年少的血气方刚和当初在鸭绿江那边的故事……

保家卫国 彰显中华男儿本色

1950年7月,历经10余年战争的新中国百废待新,可就在这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纠结15国军队武装干涉朝鲜内政,且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为援助朝鲜人民,建立国家安全屏障,中央向全国热血青年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宋祯从富顺二中毕业后,在富顺县征粮大队工作,听说富顺要组建一支“敢死队”奔赴朝鲜战场,便第一时间找到队长申请。能写会说、工作积极的宋祯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已被确定为干部人选,这一请求自然未被批准。可满腔报国热情的宋祯意志坚决,多方向有关部门请求,最终如愿获准,前往重庆援朝办报到。

10月29日,宋祯以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跨过鸭绿江,如愿分配到战斗一线。

当时,战事异常激烈,战况均是以简报的形式发放到阵地宣读以鼓舞士气,但由于志愿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一线战士因不识字无法进行宣读。宋祯知悉情况后大胆创新,把简报内容编写成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故事进行生的的语言传颂,显著提高了宣传效果,此举得到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

在争夺某高地主峰激战中,宋祯为了实地采访编报宣讲稿,一直坚守在战斗最前线,各类英雄事迹得以第一时间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军威士气,使得没放一枪的他在战斗胜利后得到嘉奖且荣立三等功。



图源网络

宋祯在朝鲜战斗生活了5个年头,先后经历了5次大的战役,曾以高度机智的警戒方案,成功粉碎美军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夜袭,打得美军丢盔卸甲;在一次大战中,利用数学知识以备用枕本搭建之法,在敌机密集轰炸下主动领命快速抢修桥梁,为战斗的胜利赢得了先机。5年中,他的机智和顽强,获得了战友的尊重和部队的重视,并荣立三等功2次,用行动践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参军誓言。

教书育人 培育国家建设人才

战争结束后,宋祯选择回到富顺工作。县里根据他的能力和表现,将其安排到发展前途较好的机关任职,可宋祯却根据自己的亲身成长经历,注重提高下一代农民文化素质,执意选择了偏远的杜快二小教书,以期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图源网络

宋祯把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军人的果敢作风用到了教学上。学习上,宋祯纪律严明“军令如山”,成绩好、表现好的评优评先当班干部,成绩不好、行为不矩则会受到严厉的训诫教导,许多调皮捣蛋的学生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规规矩矩。

“如果没有宋老师,别说我能成才,就连当个合格的农民都不可能。”杨斌说起老师的恩情,眼里闪着泪花,“几十年来,只要我从外地回富顺,第一眼要见的就是宋老师,第一口饭、第一杯酒也必须在老师家吃。”

琵琶镇槽房村的杨斌自幼父母双亡,头脑灵活使他成了一个放荡不羁、胆大妄为的“野孩子”。宋祯对他不但没有轻视,反而给与更多关怀,不但在学习上予以严格要求,生活上更是照顾有加。

杨斌回忆说,“生话最困难时,老师家5个人一个月供应2斤肉,宋老师就会一次买来,再买很多廉价蔬菜加水煮一锅,叫上我去饱餐一顿,这种恩情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年长者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别说是农村孤儿,就是高贵的工人干部家庭,都不一定保证能够每月吃一顿肉。

杨斌在宋祯的教导下,勤奋学习理论知识和做人道理,受老师指导,高中毕业后便积极参军,后职任团长。期间,曾建议征兵改革得军委认可并予以推行,发挥自己文字专长编写诗歌、散文、新闻通讯等多有发表,被任命为《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先后出版个人书籍13本,包括4本专著,荣立三等功6次,获国家级一等奖4个,三等奖6个。

宋祯教书重视品德教养、个性引导和德智体全面发展,崇尚用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年轻人当报效国家,从教19年包班教育学生400余人。受其影响,学生中有48人参军,任排、连、团职务10余人,12人走上教师或行政岗位,27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所教学生无一人受过刑事处罚,堪称为人师表典范。

当年的选择,让宋祯从一个战斗英雄变身人民教师,他利用这个平凡岗位实现了为家乡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远大理想。

忠实爱情 不离不弃至死不渝



说起爱情,宋祯像是回到了年少时光。

1951年底的一天,通讯员分给宋祯一封慰问信,拆开一看,是成都中医学院女大学生贾其芳受当地党团组织动员,向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写的慰问信。贾其芳在信中用激情崇拜的话语,对志愿军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伟大精神大加赞赏,倍受鼓舞的宋祯也写了一封充满豪情壮志的回信。

没过多久,宋祯喜出望外的收到了贾其芳直接给他的回信。从此,每当上战场和战斗胜利时,宋祯都会给贾其芳写信,贾其芳也从关心变为思念,无时无刻不对战火中的宋祯不牵肠挂肚。就这样,两人从汇报战况、关心生活到交流思想、畅谈信念的朋友,发展成了的魂牵梦绕的异域恋人。

确立恋爱关系后,宋祯在情书中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爱你!无论你富贵与贫寒,无论你漂亮与难看,我都会与你一路相随,不离不弃,乃至终身。”

回国后,宋祯第一时间赶到成都与贾其芳相见,他的才气和她的美貌都超过对方预期,共同的音乐、文学爱好和理想抱负给与他们极大的勇气,去冲破重重的世俗观念,两人并结为夫妻。

不久,贾其芳便放弃了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来到富顺,弃医从教与宋祯一道成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

俗话说,吵吵闹闹是夫妻,可这话并不适用于宋祯夫妇,亲朋好友都没见过他们红过脸,他们恩爱如初数十年的事迹成为当地美谈。

1975年,贾其芳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送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期间,宋祯包揽了护理工作,不分白昼,稍有闲余便刻苦研学、求教乳腺癌治疗、护理、康复相关知识,并在医师指导下运用。当主治医师宣布“癌细胞得到控制,治疗很成功”时,贾其芳望着日渐消瘦的宋祯泣不成声。

回家后,贾其芳因免疫力低下难以任教,被安排提前退休。在之后的10余年时间里,贾其芳病魔缠身,心梗塞、冠心病、耳聋、精神分裂、失眠、痴呆相继袭扰,到1997年便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不管是在家养病还是在外治病,一应护理都是宋祯负责,哪怕是他膝盖摔成粉粹性骨折后,也只治疗了半月就杵着拐杖来到妻子床前细心护理……

“这是我一生的积蓄,它可以证明我对爱情坚守。”宋祯扶着桌子,从书桌抽屉里端出一个装着各式医院票据的盒子向记者展示, “从医生第一次叫我为妻子准备后事起,我就决心倾尽家产和生命拯救她,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作最大的努力,兑现初恋时对她时的承诺。”

宋祯作为热血青年,敢于抛弃名利誓死投身保家卫国朝鲜战场,其献身祖国的英雄壮举和高尚情操难能可贵。为了忠于爱情的诺言,无论幸福还是苦闷、荣耀还是痛苦,他自始至终感怀初心不变,特别是无微不至照顾病瘫妻子20余年的感人事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堪称践行时代文明新风的楷模。

来源:张真德

编辑:胡钰霜

编审:罗怀成 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