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再响集结号!新华社发文点赞临沂援鄂医护人员

2020-02-13   无线临沂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2月13日电(记者杨文)1月24日,除夕。临沂市卫健委向全市医院发出紧急动员令,选拔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去还是不去?临沂医护人员的回声是:请让我去,全市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几乎全部“报名应征”。 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到通知后仅仅十分钟,就有116名医护人员报了名。

1月25日,大年初一,临沂首批4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月28日,第二批6名医护人员,紧急支援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2月9日,第三批26名医护人员南下武汉汉阳区相关医院。

26人中的见申强,来自市精神卫生中心。除夕报名后,他当天就收拾好了行囊,放在自己车的后备箱里,以便听到命令随时出发。焦急之中,听到第三批赴鄂“集结号”,他飞奔下楼背起行囊,消失在寒风里。




妻子吻别丈夫,母亲送别儿子,同事挥别战友。期盼的目光中,“战士们”赶往集结地点,一路疾行南下——对沂蒙人民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70多年后,集结号再响,沂蒙人民的家国情怀未变。

行色匆匆中,回响着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送别他们时的话语:“你们代表着沂蒙老区的整体形象,希望大家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隔离分区不够严格,感染性垃圾没有及时处理,智能喷雾消毒系统不能启用,没有洗澡间,没有取暖设施……走进湖北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来自平邑县人民医院的王相海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更严峻的是,疫情在蔓延,医疗物资匮乏,当地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患者中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

来自临沂市肿瘤医院的徐德晓说:“一下送来40多个血气检查,我看到后真是后背一凉。为了干活利落,我们都戴着小一号的手套,而且要戴三层,既考验技术又需要耐力。时间一长,手很疼、胳膊很累,耳朵、鼻梁也非常疼。”

此次疫情,让临沂市上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全市各级各类医院,响起了坚守阵地的集结号。一边支援湖北,一边坚守阵地。沂蒙山与大别山之间,涌现出别样的两地情缘。

王相海,已经在大别山区的诊疗中心忙碌了半个多月。妻子唐共珂,身为同一个医院胸外科的副护士长,也曾一同要求去湖北抗疫一线,哪怕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她坚守在原来的岗位,承担着比平时更繁重的工作。她每天最大的安慰,就是按约定时间与丈夫微信连线,互报平安、互相激励。

2月5日,临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市中医医院的庄步辉正在住处休息,迎来了一位黄冈当地的“不速之客”。对方送来了一大包杂粮煎饼和辣椒、香葱。他说,爱人的家乡是临沂,听说临沂援鄂的医生都“很拼”,他们就连夜做好了煎饼,送来表达思乡和感谢之情。庄步辉、李善超、董艳艳、吴鹏,一起吃着煎饼,不由得眼含热泪。

来自费县人民医院刘相蛟,一直坚持在黄冈市抗疫一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当地人对山东、对沂蒙的热情。患者对他说:“山东无私支援了那么多物资,还派出了这么好的医生,湖北女孩呀,要嫁就嫁山东人。”

回到宾馆,当地服务员见到他就会说:“刘主任,你饿了吧,先给您下碗面条吧。”最让她感动的是医院的驾驶员老陈,即便只接送刘相蛟一个人,他也会专门跑一趟,而且每次都是提前到楼下等候。

医者心,家乡情,家国情,在沂蒙、在湖北交织、激荡。(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