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
是从小养成的?
今天,超模君来给大家讲一下四位逆天神童。
欧拉
欧拉,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众多领域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被称为史上最多产的全才数学家。
都说“天才,是从小养成的”,但这位大数学家的童年却画风独特——小学的时候因为跟神学信徒的老师“抬了个杠”,被劝退学了....
小欧拉:天上一共有多少颗星星呀~老师:数量多少无关紧要,你只要记住天上的星星都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小欧拉:天那么高,上帝够得着吗?亲手放上去的怎么会记不住数量,上帝是不是不识数呀?
回家后,百无聊赖的小欧拉帮父亲放起了羊,当时父亲正苦恼着一件事:随着羊群数量的增长,必须要修建一个新的羊圈才能容纳下家里的100只羊。
根据父亲的多年放羊经验,平均一头羊所需的活动区域为6平方米,于是父亲画了一块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土地,正好600平方米。
但最让父亲苦恼的是,如果要围住这块长方形土地则需要110米(15+15+40+40)的篱笆,可家里的材料最多只够围100米的篱笆。
小欧拉一把拦住了父亲,“不用吃羊,也不用缩小羊圈,我有办法!”
父亲将信将疑的翻起了食谱...
只见小欧拉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将原来的40米边长缩短到25米,将原来15米的边长则延长到了25米,把原来的长方形变成了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
父亲见况放下了手中的食谱,就地算了一下:
这个正方形羊圈所需的篱笆不多不少正好100米;面积竟然还比自己设计的长方形羊圈还要大25平米(25x25=625)。
从那以后,父亲千方百计帮小欧拉寻找良师,“让这孩子放羊太可惜了。”
1720年,在大数学家伯努利的推荐下,13岁的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年纪最小的的大学生。
现在看来,要不是刚被退学的小欧拉及时给老爸秀一下数学天赋,估计数学界就没欧拉啥事儿了...
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在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之前,华罗庚也是个贪玩的小孩,字写得歪歪扭扭的,还喜欢在数学本上“涂鸦”,成绩整天在及格线徘徊,甚至还被同学、老师取笑成“罗呆子”。
但在华罗庚读初中的时候,却遇到了独有慧眼的王维克老师,他检查了华罗庚的本子,从许多涂改的地方中发现了华罗庚超乎同龄人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次王维克老师在课堂上提了一道《孙子算经》中的经典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
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这个数是多少?
问题一出,喧闹的教室立马就静了下来,正在大家沉默之际,华罗庚突然站了起来“23!”,全班震惊,王维克老师也不停地点头称赞,从此他便喜欢上了这位老师,爱上了数学课。
其实每个人天生下来都是天才,而引导一个“调皮”小孩爱上数学(学习)可能只需一道有趣的题目或者一个有趣的灵魂(比如说超模君)。
高斯
高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有“数学王子”之称。
高斯的出身相信模友们都略有耳闻,父亲从事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理等众多行业,几经周折钱挣不到多少,老婆倒是换了几个。
而且父亲有个奇葩的观念——读书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小高斯的历任母亲有个共同点:没上过学,基本上属于文盲。
同样,父亲对小高斯上学这件事也一直秉承着反对意见,却不知小高斯是个数感极强的孩子。
在一次数学课堂上,刚受到校长批评的老师上来就给大家出了个难题:“你们算一下1+2+3+...+100,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没过多久,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我算完了,能回家吃饭了吗?”
结果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了句,“饿疯了吧,回去再算!”
小高斯寻思着自己没算错啊,然后把石板伸到了老师的脸上,“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老师本来想教训一顿小高斯,可当他看到石板上写的答案“5050”后不禁瞪大双眼,“你是怎么算的那么快的?”
高斯给老师解释的演算过程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等差数列是到大学才学的知识点,而九岁的小高斯竟然这么快就自己摸索出来了。
下课后,老师再次来到了校长的办公室,“我们班上叫高斯那个小孩,我已经没什么可以教他的了。”
后来,老师为了不埋没高斯的数学天赋,经常托人去大城市里买更先进的数学书给小高斯看,还让自己的助理对这个普通家庭的小高斯多加照顾,从此,小高斯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
维纳
维纳,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也是随机过程理论的先驱。
维纳的父亲列奥·维纳是一名掌握40多种语言的语言学家,18岁那年独自一人漂洋过海,移居美国,成为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
性格要强的父亲在小维纳出生那一刻,就决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而小维纳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小神童,三岁半开始读生物学、天文学的初级科学读物,七岁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甚至超出了他父亲的知识范围。
但不久后,父亲便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小维纳发展成了一名“畸形的”神童。
小维纳的语言能力远远走在数学前面,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计算仍需要扳着手指才行。
父亲见况,立马给小维纳重新定制了语言和数学结合的教学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后,小维纳的数学长进显著。
6岁那一年,维纳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乘法交换律的定义,于是他自己画了个矩形,然后旋转90度后(长和宽对换),发现矩形的面积没变。
就这样,小维纳从一个算数需要扳指头的“畸形神童”,蜕变成了美国著名应用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
虽然上面这批“小朋友”在成长启蒙过程中都险些因为“教育事故”而错失良机,但伯乐相助下,最终还是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使命。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他们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接下来改变世界的重任就要交给下一批小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