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
从川航3U8633发出“7700”紧急代码、无数声“8633,成都在叫你”到备降成功,一共用了34分钟。
《中国机长》拍这个故事,片长111分钟。
老实港,这个中国好故事被拍成电影,我担心过——千万,别把咱们的川航英雄的故事拍砸了。
不是我没信心,是华语电影最近十年从没拍过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空难电影。空难最重要的是悬念,可是当所有人都知道了“5·14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的结局,一部惊险空难大片,怎么拍?
何况这个故事,还寄予了那么多中国人的骄傲,一个细节不对劲,难免被众嘲。
结果,电影和这场史诗级备降一样稳。
票房,点映拿下第一。首日开画,仅次于《我和我的祖国》,到中午12点,已经稳稳的1.7亿。
口碑,从影评人到普通观众,相当扎实,崩不了。
刘伟强拍刘传健,为什么这么稳?
我就说一点,我们的英雄机长为何比萨利机长还牛,这部《中国机长》都拍明白了。
《中国机长》面对这个真实素材,有一利和一弊。
好处是,事件本身和人物原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根本不需要任何过度加工和煽情,把事件的惊险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就够精彩,够好看了。
坏处是:结局已经被剧透了,这个故事表面看,完全没悬念。
刘伟强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如果你也对川航3U8633事件感兴趣,尤其是也听过当年的那段ATC录音的话,你就会发现,从片中刘长健第一次呼叫成都塔台说出““成都,成都,四川8633”开始,电影就是对事件过程完整复盘。
可以看出,刘伟强的做法,其实是打造出一部民航职业类型片。
一方面,从事故发生,到备降,用时34分钟。34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当然是重点。
另一方面,这一切何以能发生,这是另一个重点。
没看过电影之前,很多人都会拿《萨利机长》做比较,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版《萨利机长》。
但看过就该明白,两部电影,完全不同。
《萨利机长》的惊险动作戏份,在电影开场不到20分钟就落幕了。电影的本质,是人物传记片。
而《中国机长》,是实打实的空难片类型——影片是带观众回到3U8633航班经历过的生死时刻,去体验多重危机层层递进的紧张感。
也正是因为《中国机长》完整展现了这一危机的过程,所以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川航机长在危机前的表现,比萨利机长还牛。
看事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事件飞机起飞后90秒,速度370公里/小时,高度975米。
航班当时遇到鸟群,导致发动机停止运转。机长6分钟内做出决定,备降哈德逊河,全机155人全部生还。
萨利机长的原型沙林博格机长,实际从业干29年,此前曾拥有在美国空军驾驶F-4战机的经验。
我们的英雄机长原型刘传健,90年代初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2006年转业到四川航空,飞行驾龄将近30年,电影里张涵予说了句台词:在部队我是开轰炸机的。
绝对真实。
两个都是空中老炮,面对危机都很牛,但刘传健面临的危机更严峻。
凭什么这么说呢?都在电影里。
第一, 川藏线。
电影一开场,通过身披哈达的孩子就已经向观众交代了这趟旅途的目的地。这趟旅途的难度在哪?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峰高耸,冰川广布,风沙、冰雹、雷雨、乱流各种杂烩,是全世界公认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
据说川航有聘用俄罗斯机长,但俄罗斯机长是不允许飞川藏线的,因为只有老机长才能驾驭。
所以刘传健当时面对的不仅是巨大的危机,而且从一开始在危机之上就又加了难度。相当于高考现场发现结尾还多了道奥数题。
第二,危机的强度。
川航3U8633航班出事时,驾驶舱右侧风挡玻璃破损脱落,驾驶舱处于释压状态。
飞机正处在9800米高空,零下40°,830公里/小时的时速。
风挡玻璃脱落时副驾徐瑞辰的身体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面对任何危机都能维持绝对冷静,哪怕是机长刘传健。在最初的十几秒时间里,刘传健也是懵的。
一开始,我们的英雄机长也遭遇了一系列挫败。他尝试着把徐瑞辰拉进来,失败了。他又开始艰难地拿出左手下方的氧气面罩,但发现怎么也戴不上。
此时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出现了,控制着飞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面板被整个吹走,飞机正在接近满油门的状态下迅速失去稳定,换句话说,一个机长最恐惧的事情发生了:飞机已经遭遇失控危机。
危机三:低温。
照当时飞行高度,气温骤降到零下20-30度,而飞机的时速是800多公里/小时。
也就是说,在2018年5月14号早晨7点07分,挡风玻璃爆裂后,每秒200米的冷风灌进了机舱。机长被暴露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强大的气流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抽打机长的脸。
这是扑面而来的寒冷。
须臾之间,身体冻僵。
许多观众看预告片还有点不解,为什么梁栋进驾驶舱辅助刘长健,一直在搓他驾驶飞机的胳膊?原因是:刘长健袖子下的手臂,已经是几乎冻僵状态,这时候只有一个土办法可以用了:摩擦生热。
零下40度的低温+缺氧,照道理正常人连感知都快失去了。
人们列出了许多科学数据,在温度多低的环境下会肢体僵硬,在缺氧多久的情况下会丧失判断力,但所有这些,刘传健全部都打破了。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按下的每一个按钮。即使后来他自己回想,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在那样极端恶劣的情形下操控飞机。
《中国机长》做对的事,就是尽量让细节说话。
这是一部有电影观的灾难片。因为刘伟强明白,细节才耐得住咀嚼。
危机四:孤岛。
什么意思?就是刘传健当时的驾驶室,其实就是一座孤岛,不光是和总台联系不上,甚至也和乘务团队失去了联系。
他面对的情况是,下面就是高原,下去就是撞山。压力差让飞机驾驶舱设备失灵,仪表盘已完全损坏,自动驾驶完全失灵,只能完全人工操作。
此时他的副驾半个身子被挂在外面,缺氧、酷寒、座舱释压、极速下降,全身被冻僵,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去思考怎么备降,全凭目视、手动、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
片中各种细节,都可以与真实事件中的许多细节一一对应。
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的英雄机长,比萨利机长面对的情况,更严峻,更不可能完成,但我们的机长把飞机开回来了。
但影片与《萨利机长》另一个巨大的不同在于:这不是一部空中战狼,而是一次对民航整体的呈现。
小到餐车、短袖,大到乘务员、副驾驶的伤情,空管局与机长的配合,这些都完全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情况。
当时飞机开始剧烈颠簸,氧气面罩开始掉落,杂物开始掉落,机舱内交错着乘客的哭泣声,甚至有人开始眩晕呕吐。
正是因为乘务员们全力安抚了乘客情绪,机组广播一遍遍重复着“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处理好”,我们的英雄机长才有了底气。
天上,惊心动魄。地上,各紧急救援部门,迅速到位。
救护车、消防车出发;特警出动;双流机场所有跑道全部清空,所有部门倾尽全力,23架客机待飞,军方推迟了10多架即将起飞的军机。就连正飞在空中的其他客机都加入了呼叫3U8633的行列中,西藏航空9832的机长也在帮忙呼叫,“四川8633,成都叫你。”
影片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从起飞筹备事无巨细的展现,到事件发生后空中与地面的紧张气氛营造,摄影出身的刘伟强节奏调度一气呵成,是一次国产类型片高度成熟的示范。
故事本身的精彩,电影拍出来了。
那就没有任何不好看的可能了。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在事件的雷达频道中,3U8633只是一个不断闪动的沉默的光点,它只能证明飞机仍在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而故事真正让我们最感动的,绝对是人。
人物拍好了,影片就成了。
但角色扮演的难度在于:这绝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
恰恰相反,影片从始至终都保持了冷静和克制的口吻。因为,在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困境里,任何情绪的释放和宣泄,都是不对味的。
艺术需要适当的夸张,而影片的风格是写实,对于演员的考验就来了:既不能太夸张,又不能让观众像在看纪录片,怎么演?
张涵予的演技证明了:沉默有沉默的力量。
电影特别打动我的,恰恰是张涵予这个角色,从头到尾的冷静,甚至是沉默。
危机当前,他没有一句台词,全程留给观众一个坚毅的侧脸。
当影片危机结束,他步伐稳健走出舱门,面对欢呼的人群,这里慷慨昂扬,鸡血口号吗?
真不用。
他只是轻轻抚掌,向欢呼人群稳稳作了个揖, 这个动作什么意思?与其说是自豪,不如说是如释重负。
张涵予的表演不是说,我有多牛,而是说,我是机长,我就有责任,把所有人安全地带回来。
为了让观众在大银幕上能拥有更真实的“飞行体验”,主创团队斥巨资制作了一架1:1还原、三段分离、重量超过20多吨的A319模拟机。
扮演飞行员的几位演员,都接受了极其严苛的飞行理论知识和科目培训。
扮演机长的张涵予,几乎培养出了一套”职业“习惯:每次他坐在飞机上,飞机起飞、滑行和降落时,都会想到驾驶员的操作手势,转弯、起飞、抬杆。
当他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才演出了我们的中国机长。
但让我最惊艳的,还是扮演乘务长的袁泉。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本片演技的重点:“好多场戏在现场拍的时候,我都忍不住想流泪,但是我知道,眼泪得咽下去。”
不哭,所以表演更加光芒四射。
尤其是有场戏,危机发生后,客舱一片慌乱、躁动、哭闹,甚至有人一意孤行推开空姐要冲到驾驶舱内去。
这个时候袁泉出现,用淡淡的哭腔吼到,“你要干什么,飞机给你你会开吗”。然后对着全体乘客喊话,语气坚定,眼中好像有一道光: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说到“请相信”这里顿了两秒,接着说出后半句——“我们的专业能力”。
一个乘务人员的温柔与坚定,都出来了。
正因为有了众多角色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充满了力量和坚定的表演,观众才更能理解,川航奇迹的发生也并不只是因为某一个人,而依然是集体的胜利,是每一个环节共同配合的胜利。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共同铸造了这个奇迹。
所以为什么早就被剧透的《中国机长》,依然能成为国庆档爆款,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真正支撑起这个故事内核的,是影片对于民航行业的真实呈现。或者说,对这群平凡英雄的呈现。
观众只是知道故事的结果,但其实并不确切地知道,我们的川航团队有多牛。
而刘伟强之所以采取非常标准的三幕结构,尤其第一幕简直像是航空群像展现,目的,也是让我们看到民航工作者的生活——
琐碎、繁杂,充满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性事务。但在关键时刻,所有人都表现得像个英雄。
《中国机长》不乏有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也有商业片形态下的惊险好看的元素,到最后,电影还拍出了一群民航人的风骨,他们的冷静、稳健,是川航3U8633的主心骨,也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风骨所在。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
英雄机长刘传健在创造奇迹之前,经历的正是超过一万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光是重庆到拉萨这条路线,他就飞行了一百多次,他记得山川、河流与城镇的分布,甚至记得太阳的方向,所以,在辅助导航的第二机长梁鹏朝他做了一个后面乘客一切平安的Ok手势后,他才能够凭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积累和无尽的勇气,创造根本不可能的奇迹。
刘传健是凭着一股气咬着牙创造奇迹的,他说,“我一定要把飞机飞回去。”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正是我们的英雄机长。
和平时代里,不再需要每个人去做舍生取义的英雄,但哪怕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需要英雄的精神。
《中国机长》其实是以中国机长的高度专业,去诠释了平凡伟大的英雄主义。
既然是改编“真实”的电影,就要在真实性和戏剧冲突之间权衡,《中国机长》成功的本质,其实也是用一种高度专业的类型片手法和技艺,去呈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同样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的英雄机组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中的川航奇迹。
而我们的中国电影人,把这个奇迹,真实地、动人地,拍了出来。
之前许多人说,咱们的川航英雄机组都被赞爆了。
可咱们的中国机长到底为什么牛?
说个细节,民航部门后来根据模拟机和电脑,进行了许多次模拟试飞,结果都是:坠机。也就是说,哪怕是储备了全世界所有飞行技术和经验的世界顶级人工智能当机长,也根本没有可能做到成功备降。
但我们的中国机长就是把3U8633和机上128人都安全带回来了,什么叫奇迹?
奇迹就是只有我们能做到,而别人永远做不到的事儿。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奇迹!
看过电影我只想说,我们的英雄怎么夸,都不够。
这部国庆档爆款,爆得好有道理。这场飞行和这部电影,都太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