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本书,我又科普了一把育儿过程中基础知识

2019-07-21   静词

随着父母越来越重视育儿教育,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育儿理论,很多父母出现了看得越多越焦虑的情况,比如:

  • 看到孩子害怕去陌生环境,担心他没有安全感;
  • 孩子在早教机构表现不理想,担心孩子发育不正常;
  • 担心孩子错过了发育敏感期……

为了纠正父母养育的迷思,《养育的选择》这本书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育儿实践入手,帮我们更新育儿观念,从容看待育儿路上的各种问题。

作者陈忻博士是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发展,专注于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发展。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陈忻将儿童心理学理论与育儿实践结合起来,发表了大量的育儿科普文章,向父母传播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这本《养育的选择》是根据作者在新浪微博回答父母育儿疑惑的结晶,帮助新手爸妈厘清乱象,找回养育的理性和从容。

本文从这本书的三个特点入手,看看作者陈忻是如何看待育儿问题的。

一、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我们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心理冲突,比如0~2岁的的婴幼儿依赖父母的照顾,父母及时的出现是建立他们对父母信任感的基石。2~4岁的幼儿掌握了爬、走、说话的能力,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父母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习惯把幼儿的成长比作开窍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他们能做什么事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

比如上文要解决前面提到的的安全感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孩子自身的特点明白孩子行为的出发点。了解孩子的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父母的哪些举措会影响孩子产生安全感,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引导。

心理学家哈洛(Harlow)用幼猴做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母亲给予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对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婴幼儿的安全感正是在依恋的基础上逐渐获得的。

我们带孩子去早教中心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新玩具,有时候玩着玩着会回过头来看一眼妈妈,看到后就安心的继续玩耍,这就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安全依恋呢?

在6个月之前,小婴儿通过妈妈迅速、及时的行为确认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依恋。当孩子啼哭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去看看他们是饿了,还是需要换尿布,或者抚摸他们的皮肤,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从6个月之后到2岁的这段时间,尽量在孩子使用哭声召唤我们之前,主动陪他们一起玩,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尽量保持耐心地理解他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日常的培养

1975年,哈佛大学婴儿研究学者爱德华·特罗尼克在展示了一个叫“面无表情” 实验,母亲首先与婴儿正常互动,用慈爱柔和的表情和愉快的口吻和婴儿聊天,此时婴儿非常开心,手舞足蹈和妈妈互动。过了一会,妈妈转过脸然后面无表情的面对孩子,小婴儿先是很困惑,然后通过微笑、挥手等动作让妈妈回应自己,但妈妈仍然面无表情。过了很久看到妈妈仍然无动于衷,婴儿开始大声哭泣,把头转开不再和妈妈对视。

这个实验仅仅持续了2分钟,孩子就能敏锐的识别妈妈情绪的变化,如果妈妈经常对宝宝的需要作出不适当回应,可想而知会对他们造成怎样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父母要为婴幼儿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多给予他们爱和关注,和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早教的问题上,很多父母焦虑于老师的反馈,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规则等等。也有很多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早教上面,把早教看的太全能反而忽略了日常的陪伴和教养。作者认为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早教机构不妨作为辅助。在日常陪伴中,多和孩子进行语言和行为互动,让宝宝获得最基础的体验,经常带他们亲近自然,从生活中常见的泥土花草、各种材料中获得体验,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这些身边的玩具,认识世界。

三、13个育儿困惑,帮你梳理科学的养育观

本书从父母非常关心的13个问题入手,像安全感、敏感期、自控力、早教等等,每个章节都是从父母的育儿疑惑入手,详细分析原因,给出解决办法,并在最后给出几个Tips。

具体的内容上,作者通过儿童心理学家的视角帮我们深入分析孩子的发展过程和问题原因,又通过两个孩子妈妈的角度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下面就针对敏感期话题,看看坐着的解读视角:

现在关于敏感期的话题满天飞,很多妈妈忧虑孩子什么时候到书写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画画敏感期…,也有的妈妈焦虑如果孩子错过敏感期该怎么补救……更有些妈妈担心孩子在敏感期进步不明显,该怎么给孩子进行指导。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敏感期的定义:“敏感期是某一时期就生理上来说最有发展期,因为生理上已经准备好,以便一些能力的产生和发展,这个时候外界对个体的影响最为敏感。如果这个时期环境给个体提供了恰当的影响,某些方面的发育和发展就能以最优方式发生。“

看到这你应该明白,敏感期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如果在敏感期环境没有给予恰当的影响,发育和发展仍然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很可能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还提出敏感期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就像下图所示,敏感期的窗口时间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所以啊,父母没必要处处套用敏感期的枷锁,更应该看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虽然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共性,但具体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引导孩子,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才是王道。

我是尾巴

读完陈忻博士的《养育的选择》,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孩子的成长变化,懂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我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冷静面对,再也不会各种解说而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