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群英谱|龙岩这群人,不只是在收集垃圾!

2020-03-30     闽西日报

在龙岩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虽然不需直接接触新冠肺炎病人,但感染的概率却和医务人员一样高;

他们虽然不需要使用医疗器械,但每天都会接触沾有病毒的医疗器械;

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只要一个电话就要马上到位……

他们,就是负责处置医疗废物的龙岩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坚守抗击疫情的防线。


义无反顾勇于担当


龙岩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龙岩市所有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和医学留观点的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理。

“我们也知道这个工作有风险,也会害怕,但是必须有人来做,我们不能退缩。”面对记者的采访,龙岩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焕华说。

元月25日一接到指令,他就第一时间就从老家漳州赶回龙岩,并且驻守在生产第一线。“我要让公司所有人员知道,疫情并不可怕,我与你们同在。”

他还不断重复叮嘱每个人要加强防护意识,一定要确保自身安全。“如果我们没做好防护,只要有一个人倒下了,那么龙岩所有的医疗垃圾都岌岌可危。”

疫情期间,黄焕华亲自开展防护知识培训


作为公司的唯一党员,负责车辆调度及对接各医院的赖坤,也是第一时间返回公司。疫情前期一天要接打两三百个电话,到了后面电话没响的时候都会产生幻觉,都以为又响了……

“这个时候更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没碰到这种事,医院更没有,还好平时公司有不断的应急演练,这个时候真正要做到医院和公司的无缝对接,不能在医疗垃圾上产生任何问题,电话一个不够就三五个,三五个不够,就直接去现场交流,我们的交流要保证接触医疗垃圾的所有人员的安全。”

工作人员收运涉疫医疗垃圾


在过去的整60多天里,所有司机一天都没休息,加班加点,为了让涉疫垃圾及时销毁,做到日产日清,原本按照规范两天收一次的,及时调整成每日收运。

为了当日收运回来的垃圾能够及时在当日销毁,跑各县城的司机基本上每天3点就要起床,做好准备,穿好防护,4点出发。

涉疫垃圾运达集中焚烧地点

疫情期间又适逢春节,中途没有饭吃,只能啃着冷馒头,面包等,到下午三点多才能回到工厂,将垃圾卸下,基本都要到5点才能完成工作,回到家都将近6点。

“请公司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负责对接康山医院的陈景川师傅,接到这个任务时,义无反顾,只说了一句话;

负责生产的主管林昌干及妻子童小惠,第一时间狠心扔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宁德自驾赶回公司支援,协调现场工作;

负责安全防护的朱文福,原本值班到年三十,回家和家人再团圆的,因为疫情,连家都没回,一下又整整两个月;

……


认真负责科学担当


新冠病毒会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即使医疗废物已经使用特定的废物袋装好且消毒密封,但作为距离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人,防护工作依然不能马虎。

“几乎每天都要与可能沾有病毒的医疗废物打交道,把防护工作做好、做仔细,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只见陈景川打开防护服的包装袋,把服装抻一抻,卷起裤角把脚伸进去……动作快速且娴熟。

“日常的医疗废物分为损伤性医疗废物和感染性医疗废物两种,疫情期间我们公司新增了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的这两种医疗废物的分类,并会在袋子上贴上‘高危’的标志。”工作人员说。封袋、称重、签字之后,工作人员便开始将废物袋搬运上车子的后箱。

收集康山医院的涉疫垃圾


看似简单的动作,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翼翼。如果单纯用蛮力会非常累,手发软把桶摔开了,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虽然医院已经对医疗废物进行一次消毒,但为了安全起见,把废物桶装好之后,还需要对后箱再一次进行消毒。”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同步开展消杀


上车前,工作人员拿着酒精对自己再次进行消毒,之后便前往下一个点。

医疗废物处理的最后一步,便是焚烧。医疗废物放入垃圾焚烧炉后,将经过长达12至16个小时的焚烧。“焚烧的温度在850℃至1100℃之间,焚烧的时间要充足,保证所有的医疗废物烧尽。”黄焕华介绍说。

抗疫群英谱|龙岩这群人,不只是在收集垃圾!

工作人员正进行涉疫垃圾焚烧处理


据统计,1月24日至3月27日以来,他们共收集龙岩市11家定点医院医疗废物266.6吨,其中包含涉疫医疗废物9.3吨,收集15家隔离观察点医疗废物12.6吨。

在疫情期间,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不被人所知,当周围有部分人知道他们这个职业时,面对周围人担心害怕的眼神,他们只能默默地把自己“隔离”,甚至有些原本不住公司的人,因担心连累家人,也拿被子到宿舍住……



龙岩全媒体新闻中心、闽西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出品

记者:蔡添高

通讯员:赖坤

编辑:林加涛

检查:黄清花

审核:陈良锦

监制:林琳

版权归闽西日报社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闽西日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a6FLXEBiuFnsJQVN8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