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机组”真的牛,《中国机长》真不行

从暑期档的《烈火英雄》,到九月末的《决胜时刻》,再到国庆档的三强争霸。

聚光灯下的小人物,大时代中的小故事,大浪潮中的小确幸,大片用“小”视角讲出了“大”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摆脱了高调的歌颂、强行的灌输,接上地气的主旋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讲起了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挨得近了,观众产生“共情”的可能性多了,但毫无感情的“废戏”、木有血肉的“角色”也被无形放大,更容易引起普通观众的集体反感。

主旋律遮瑕时惯用的数星星套路也成了累赘,不利于影片塑造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白昼流星》中,刘昊然陈飞宇兄弟对国家感情的骤然变化;《攀登者》中,吴京章子怡的感情线索、胡歌与成龙的延续;《中国机长》中,看似一团和气,却处在不同次元的璀璨群星。

诚然题材所限,该类作品必须讲述特定的故事、人物,营造特定的感情,但同一类型打擂,质量总有高低之分,总会有人处理的好,有人处理的差。

就我个人而言,《中国机长》无疑是处理的最差的那一部

《中国机长》

国庆档首日,排片垫底,开局不利。

次日,逆风翻盘,排片票房全面超越《攀登者》,口碑也一路上扬,取得了豆瓣破7、淘票票猫眼破9的好成绩。

10天横扫21亿,收获头条热搜无数,“敞篷4D”的高能场景,就连故事原型也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机长》成为国庆档最亮的那匹黑马,但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光时刻更多地源自故事原型的震撼,和影片关系不大。

1:真人真事真的牛

2018年5月4日,重庆发往拉萨的川航3U8633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前挡风玻璃毫无征兆地破碎。

驾驶舱瞬间失压,体感温度迅速将至零下40度,119名旅客、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系于机组机长刘传健一人身上。

战斗机飞行员出身,数百次民航客机的飞行经历,如此丰富的职业履历前,此种事故对刘传健来说仍旧是首次。

即便世界飞行史中,挡风玻璃脱落事件本就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低概率事件。

概率虽小,但一旦遇到,便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副驾驶徐瑞辰被巨大的压力吸出窗外,半身飘在机头;巨大的压力打开驾驶舱门,将乘务员吹倒在地;面对灾难,乘客的恐慌情绪开始漫延。

压差、低温、低氧、仪表故障,刘传健的身心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迫降多日之后,在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主持人问:“温度一下子从20度下降至零下40度,整个肢体的操作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前期实际上没有影响到,我太紧张了,没有感受”。

刘传建用意志力控制身体,一心只想控制住飞机。

向空管部门求助,请求备降成都,迅速调整飞行高度,努力保持3U8633的飞行平稳。

紧张、惊慌、求生欲望、纠结

无数问题、复杂情绪,刘传健必须在短时间内平复这所有情绪,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最迅速且有效的选择。

驾驶舱中生死一线,乘客舱内也是一片狼藉,乘客人员遇到的麻烦、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刘传健小。

巨大的风力吹起的餐车撞伤了空姐,整架飞机剧烈抖动、舱内氧气含量迅速降低,恐慌感迅速在乘客中漫延,乘客舱与驾驶舱失去联系......

帮助乘客佩戴氧气面罩,安抚乘客情绪,让乘客舱保持平静,为机长的驾驶提供有利条件。

事故发生34分钟后,刘传健带领机组人员成功迫降成都。

当日9时,四川航空官微以博文形式告知公众:3U8633成功落地,旅客已有序下车休息。

看似云淡风气、波澜不惊,实际却充满着考验、艰险,即便在中国航空史、甚至是世界航空史中,都属于难度极大的壮举。

2:稀碎空洞真不行

川航机组的英雄故事一出现,就有好事者将它与全美航空1594航班迫降事件联系到了一起。

为对应前者中的“萨利机长”,还为刘传健取名“中国机长”。

未过多久,博纳、阿里、华夏就宣布将联合香港导演刘伟强,拍摄以该事件为原型的主旋律大片《中国机长》。

1月开机拍摄,3月宣布杀青,4月正式定档,国庆档正式上映。

原型故事中,34分钟内,刘传健拯救了119名乘客、9名乘务人员的生命;影片中,这一过程被扩充为111分钟。

时间拉长了,影片势必需要更多的元素、线索来撑起故事,让新闻报道中单薄的英雄机长成为影片中有血有肉的中国机长刘长健。

好莱坞大片《萨利机长》中,导演将镜头了对准了壮举后公众对于英雄的不信任;首部华语空难大片《紧急迫降》中,导演用主人公脑海中的多次预演展示壮举的难度之大。

对于曾打造过《无间道》、《雏菊》的刘伟强而言,创造一部商业性艺术性俱佳的超级大片并不是不可能的事,用复杂的线索叙事、展示人物的复杂情感更不是难事。

但是用作品传递正能量、塑造主旋律人物显然脱离了他的擅长戏路。

《中国机长》中,刘长健几乎复制了原故事中的英雄机长,行为一模一样、情感一模一样,结果一模一样,但事故发生英雄机长出于本能的紧张、恐慌却被导演处理成了理所当然、临危不乱。

本应戏份最多的机长刘长健缺少感情起伏,照本宣科;原本辅助的次要人物、次要线索却被导演灌输了太多情感。

杜江饰演的二机长梁栋不仅有着angelababy饰演的美若天仙的妻子,还有着接连不断的桃花运,即便危险来临,还要搭讪乘客。

袁泉饰演的乘务长以过来人的姿态教育下属,自己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曲折。

还有欧豪饰演的副机长,李泌、张天爱饰演的乘务员,即便是一闪而过的李现、关晓彤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或许,导演可以将他们称之为众生相,但事实上却是他对剧本的不自信,自知无法用足够的视听语言感动观众撑起111分钟,只得采用数星星的方式遮住剧情的空洞。

为了让观众相信这是众生相,还要用缺乏真实感的乘客来反衬机组人员的真实。

34分钟的时间内,刘传建用普通人的意志力战胜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感动了无数观众,而《中国机长》不过是用111分钟告诉观众原型真的牛,比电影还牛。

3:主旋律之殇

国庆档三强中,《我和我的祖国》从片名就显示着主创团队渴望建立小人物与大时代联结的企图,《攀登者》也努力将镜头中的山峰扩大为人民心间的高山。

《中国机长》受制于故事,只能用更多一闪而过的小人物来描述时代,前往藏区纪念战友的老兵、辛辛苦苦打拼的农民工、由“恶”转善的头等舱暴发户……

毫无疑问,这样的描述是有效的,即便是极少进入影院的大爷大妈也会从小角色身上看到自己,被瞬间带入故事。

如此泛泛地描述也让故事缺少了一以贯之的核心

从影片开始,观众就明白了能串起所有杂乱线索的只能是空难,也只有空难能让他们瞬间升华。

它们存在就是为了空难,灾后重生又让它们产生了感恩时代的情绪。

就这样,原故事中的机长被升华成了《中国机长》,观众对原型机长的称赞也被延续到了《中国机长》的票房上。

再搭配星光璀璨的全明星阵容,观众自然会买票进场。

电影《萨利机长》中,遭受非议的萨利接到妻子来电。

“我刚刚第一次意识到,飞机上有155个人,而你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差一点失去你。”

萨利是普通人,刘长健也是,两个故事中的原型机长也是,面对困难,他们也有惊慌、担心,也正是惊慌情况下仍能保持正确抉择才让他们成为英雄。

《中国机长》很努力、很用功地描述英雄的处变不惊,但拍得再好,也只是半出好戏。

刘伟强传递了感情,赚了口碑票房,就是没有讲好这个机长的故事。

码字民工:小配角

免费编辑: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