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上兴趣班吗?”“孩子报了哪几门啊?”暑假里,很多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报兴趣班。英语、钢琴、舞蹈、书画、足球、围棋……各种兴趣班让人眼花缭乱,有的孩子甚至整个暑假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孩子真的喜欢吗?这究竟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先来感受下小朋友们眼中的兴趣班
今天的“浙江家长学校”专栏,浙江大学幼儿教育中心何黎明老师要和各位爸爸妈妈聊一聊孩子上兴趣班的那些事~
课前预习
按照惯例,当然还是要为大家
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讲教师
何黎明
浙江大学幼教中心
认真听讲
《遇见“兴趣班”——说说兴趣班的那些事》
主讲人:何黎明 浙江大学幼教中心
请家长们看看,孩子们在谈兴趣班感受的时候,他们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不喜欢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其实家长的愿望并不一定就是孩子所想到和需要的。兴趣班选择如何更好地去关注儿童,真正让儿童有兴趣一点呢?以下是关于选择兴趣班的几点建议。
选择兴趣班的“不丢”原则
1. “不丢”孩子
- 主体对象“不丢”:是孩子的兴趣,不是父母的兴趣。
- 孩子特点“不丢”:好游戏、愿尝试、能想象、有差异……
- 学习方式“不丢”:做中学、游戏中学、情境中学……
2. “不丢”兴趣
- 上兴趣班目的是培养兴趣,不是“消灭”兴趣。
- 儿童的兴趣有直接、短暂、外在特点。
- 培养兴趣的广度为要点,即多样性。
- 兴趣培养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支持。
选择兴趣班的“四多”原则
1. 多观察:了解孩子家长是最合适的!日常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和特点。
2. 多接触:带孩子了解身边朋友参与兴趣班的情况,对兴趣班的内容等有感性认识和准备。
3. 多讨论:和孩子讨论,了解孩子兴趣与想法,交流您的观点及建议。
4. 多参与: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机会。
选择机构:一看二听三问
一看:多途径查看有关介绍;实地查看环境安全、环境创设、办学理念、师资配备、就读孩子学习情绪、状态等。
二听:参与试听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和老师聊聊,听听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理解等。
三问:询问孩子试听以后的感受;询问已在兴趣班学习的家长或孩子的感受等。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有趣有味?
- 学习需要有目标。
- 快乐是情绪的体验,贯穿在学习过程,但不是学习目的。
- 学习中有不快乐的情绪是正常的。学习会遇到问题或困难,家长要理解并帮助孩子寻找原因。
- 克服困难后的“巅峰体验”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真正驱使儿童进步学习的内驱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
跨过学习中的“坎”?
方法很重要!
1. 游戏化,让学习有趣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孩子学得有趣,杜绝说教、单一枯燥的练习。
2. 换形式,让学习有变
角色对换
情景切换
行为转换
对待孩子的学习,父母需要转换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指导方式,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而积极的学习环境。
- “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读书”“看报”之类的学习活动
- 习惯的“唠唠叨叨”“默默关注”
- “品头论足”与孩子“事后讨论”
- “静待旁观”“和孩子一起学习”
3. 分时段,让学习有度
即分解的学习任务,采用分时段的方法,在一天中的2-3个时间段内完成,张弛有度中达到学习目标具体的时间点可以让孩子来选择。
“分时段”的方法可避免孩子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学习任务重、难,出现疲倦分神等现象,影响学习的兴趣。
4. 正反馈,让学习有劲
- 正向反馈切入,多说优点少说缺点。
- 引导幼儿以自我评价方式介入。
- 反馈时不仅说出理由,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策和建议。如“因为……所以妈妈认为……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
- 反馈要归因到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如“今天跳绳进步这么大,和这几天的努力练习有关系啊!”
5. 搭平台,让学习有效
让孩子看得见自己努力之后的学习效果,通过积极的准备感受努力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后成功的巅峰体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学习。
各位爸爸妈妈,选择兴趣班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要点;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遇到困难要理解并帮助孩子;合理控制时间,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
家长要寻找孩子学习的“快乐密码”,做孩子快乐学习的助推者,让兴趣始终伴随孩子的学习,做一个幸福的学习者。
策划: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浙江省妇联儿童部
视频制作: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